互聯網時代,挑戰和機遇並存。馬瑋謙、譚逸昇、余仲欣靠實力打拚,然而今時不同往日,身處資訊發達的香港大都會,他們專注藝術造詣的同時,亦須善用網絡社交媒體展示自己的音樂,以吸引起更多人關注。
片頭五秒最吸引
馬瑋謙說,現在有自己的社交平台,例如Facebook、Instagram等,平時會擺演奏嗩吶、管的樂曲片段上網,「其實,一條片頭五秒最能吸引到聽眾,故我會將一首曲子聽覺、視覺最精華部分擺放上社交平台,第一時間讓觀眾感受到中樂的震撼。」馬瑋謙說。「開設社交平台後,有一個台灣女孩在麟角樂團的演出中聽到我的演奏,就在其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則貼文,內容是今次聽到的嗩吶演奏令她回憶起兒時老師對小提琴、嗩吶的刻板印象,老師認為小提琴才是高尚造詣,但她認為樂器價值應由演奏者賦予,而不在樂器本身。欣賞完我的演奏後她更加肯定當初的想法。」馬瑋謙通過這一社交平台收穫不少成就感,因為在他眼中,與人分享中樂是一件再開心不過的事。未來,他希望能有一個專業社交媒體人才幫他打理個人專頁,不但可以提升網絡知名度,還能以此拓展中樂觀眾群,最終目標是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到音樂會現場欣賞。
跨界演出體驗新
譚逸昇認為,社交媒體的發展會對中樂產生一定影響,但如果依靠社交媒體拓展觀眾依然是一件難事,「我相信任何一種音樂都有它的固定受眾,所以即便有了社交媒體的傳播途徑,也很難吸引到沒有聽中樂習慣的觀眾。」不過,譚逸昇所在的新聲國樂團舉辦了一場書畫展,展廳現場就有中樂表演,亦是為了讓喜愛書畫的觀眾體會到中樂的魅力所在。
余仲欣父親余伯樂坦言:「女兒於六月五日舉辦首個個人專場『余仲欣粵曲才藝薈萃』,起初我們會告訴圈內好友,但現在已完全不用怎麼幫助她拓展觀眾,今次演出完全自負盈虧,沒有政府資助,身為父親我也沒有出資,全憑她自身的觀眾群。」
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