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莫斯科的地鐵站過道寬敞,金碧輝煌,人們形容像宮殿似的,並不誇張
俄羅斯航空的飛機從香港時間中午起飛,一直向北,到達莫斯科,已經是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多。從白天到白天,實際上已經飛行十個半小時。莫斯科的夏天白日時間長,早上三點天就發亮,晚上要十點左右才天黑。此時太陽開始西斜,日照依然充沛,風很大,吹過來,凍得發抖。雖然穿着外套,仍覺寒意如香港初冬。夏季晝長夜短,是歐洲普遍現象。
早在我上大學時期,那時還叫蘇聯,因為諸種因素,俄蘇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其音樂電影、小說詩歌,張口就是托爾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當車子經過普希金雕塑時,腦子裏不禁冒出他《我曾經愛過你》的詩句:但願上帝保佑你/別人愛你也像我一樣。那是青春時期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名句。當我們去吃俄羅斯大餐,菜單上有大名鼎鼎的羅宋湯,不覺垂涎。正宗的羅宋湯喔,在香港喝得津津有味。不料正宗羅宋湯一喝之下,那感覺反而不如香港並不正宗的好喝。咖啡也淡而無味,我的胃口畢竟還是偏愛中餐,美不美味實在很難判定。席間,俄羅斯一組男女組合上場助興,成員都穿着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看年紀,都是已進入中年的樣子。除了手風琴是必備主樂器之外,他們還拿出各式小樂器伴奏,演奏到一半,還紛紛走出,邀請食客共舞,氣氛熱烈。中場還有幾位女歌手手托銀盤,請食客自由認捐。每次吃俄羅斯餐,總會遇到這樣的場面,那次,也是如此,吃到一半,有個十七、八歲的俄羅斯少女走進來,托着盤子,上面擺着各樣東西,沿桌以俄語兜售,間或用簡單中文說人民幣價錢。
節目有我熟悉的歌曲,聽起來便特別有共鳴,如《卡秋莎》,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即使久聞其名卻並沒有看過的俄羅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便也讓我浮想聯翩。
久聞莫斯科地下鐵大名,不能不去看一看。在太空館參觀,看到蘇聯時代的一九六二年全球首位上太空的太空人加加林當年所穿的太空服,和太空船。雖然其後也有一系列太空發展過程,但他畢竟是頭一個太空人,有他的歷史輝煌地位。這裏太空發展史盡現,連美國阿姆斯壯登上月球,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也都展現於此間。
從太空館出來,走到旁邊地鐵站,人很擠,識途老馬不斷提醒,背包一定要注意!扒手多,背包放在後面是別人的!放在前面用手按住是自己的!
莫斯科地鐵開始於一九三五年興建,非常古老了。這地鐵站不知年份,但扶手電梯很長很深,據說是當年為挖防空洞而建的。下電梯前,識途老馬警告,一定要遵守規矩。他說,曾經有遊客亂走,失蹤,三年還找不回來。是呀,語言不通,人在異鄉,奈何?於是,循規蹈矩,亦步亦趨。這電梯往下、往下、往下,旁邊隔幾步有一盞球形黃燈照明,一直向下,似乎沒有盡頭;其深度,香港朗豪坊的長長扶手電梯,遠遠望塵莫及。終於到了地鐵站平台。地鐵隆隆地開進來,有的隆隆地開走,兩邊對開,中間是客人來往通道。我暗想,萬一停電,客人怎麼下去?怎麼上來?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不知是否真的停過電,又是如何解決的?
畢竟是多年前建成的,以今天的眼光看,那地鐵是有點陳舊,地鐵噪音也不小,可是,即使是繁忙時段,也沒有香港那麼人擠人一如沙甸魚,即使有空位,也不似香港人爭先恐後。我見到有幾個年輕男子,倚在地鐵車廂的扶手柱上在那裏讀書。要是在香港,坐在長椅上的男男女女,十有八九恐怕是在玩手機,就算是有一兩個翻雜誌,翻的也肯定是娛樂刊物,絕不會有人讀小說散文詩歌。
我們要去一家中餐館晚飯,須換三次地鐵。每個站只停留約三分鐘,地鐵到站,一停,就要立刻衝出去,好在人不擠,倒也從容。這新城市站,是一九五二年建成的,當時是很先進,但今天落後了。可是莫斯科的地鐵站都建得很漂亮,過道寬敞,金碧輝煌,人們形容像宮殿似的,真的並不誇張,難怪許多遊客都在那裏拍照留念。乘客匆匆而過,但也有人坐在供人小息的長櫈上,也有三三兩兩的年輕男男女女,一面打手機,一面東張西望,看來是約會等候人吧!
地鐵頻密,幾分鐘就開來一班,對面就開走一班。乘客湧過來,潮水似的,又湧過去,也像潮水似的,瞬即消失在地鐵車廂裏。
如果要說不足或缺憾,大概就是電梯欠奉。許多時候都要爬樓梯,當然樓梯梯級不算多,還算方便。尤其參觀皇宮,都沒有電梯。當然啦,古蹟,哪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呢?不但是古蹟,連中餐館,也大多設在地庫,須得上下幾級台階方可抵達。這對於當地人可能沒問題,但對於香港人來說,由於慣於太方便了,到外地反而有點不適應了。
從地鐵站出來,見到有許多警員,在檢查司機的執照。同時又見到路邊彩旗飄揚。哦。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決賽周即將開幕,難怪戒備森嚴。記得那次回酒店,短短的路程,就被查了兩次。他們的動作又慢條斯理,進入莫斯科海關時,識途老馬早就提醒,他們慢動作,如果一個小時算是快了,一般都要兩個小時左右。那裏沒有香港的快速,有了心理準備,什麼都不怕了。
雖然世界杯還沒有正式開鑼,但莫斯科到處已充滿氣氛。除了到處可見旗幟外,酒吧裏,商場內,都可以看到足球的模型,有的用一排網兜把一隻隻足球兜住,懸掛在那裏。頗有氣勢呢。
從地鐵站走出,去找中餐館,經過一條街,看到街角有一幢巍然的大廈,樓頂有一顆紅星。一打聽,原來是史達林時代的典型建築,莫斯科一共有七座,號稱「七姊妹」。蘇聯解體前,叫「列寧格勒大廈」,解體後改為「希爾頓酒店」。那中餐館,照例是在地庫,多數侍者是男性,女性不多;看模樣,絕大多數是華人。
(2018年6月6日至7日,初稿於莫斯科,6月18日定稿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