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悠揚音韻/香港中樂團新樂季揭幕

時間:2021-09-10 04:25:54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中樂團新樂季開幕音樂會「中樂百首精選Ⅲ│牡丹亭.黃土地」海報。

  今年九月,香港中樂團迎來第四十五樂季。新樂季中既有香港中樂團對於疫情下的思考,也因應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呈現一場場中西交融的中樂會。大公報記者日前專訪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聽他解讀新樂季的亮點與特色。\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新樂季的開幕音樂會由閻惠昌指揮,孫永志、李婷婷、張瑩分別擔任曲笛、箏、琵琶演奏的「中樂百首精選Ⅲ─牡丹亭.黃土地」,這是香港中樂團「中樂百首精選」系列的第三套演出,在本樂季中隨後還會帶來該系列的第四和第五套中樂會。在「中樂百首精選Ⅲ──牡丹亭.黃土地」中,包括香港中樂團委約國家一級作曲家顧冠仁通過崑曲牡丹亭重新創作的中樂《牡丹亭》,趙季平為香港中樂團重新編曲的中樂版《第二琵琶協奏曲》,以及譚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的作品《西北第一組曲》(又稱《黃土地》)。

  青年作曲家疫下創作《盼》

  「譚盾的創作特點是會一直用一些很接地氣的民間的各個地方的一些素材來創作。西北組曲創作於譚盾還沒有蜚聲國際之時,素材來自西北民間的一些音樂創作,作品展現出西北人的高原特色。」閻惠昌介紹,「《第二琵琶協奏曲》的交響樂版本則在此前已經風靡世界各大樂團。」閻惠昌回憶,當初首演之後,趙季平邀請他去家裏慶祝,閻惠昌當時便邀請趙季平為香港中樂團創作一個中樂版本的《第二琵琶協奏曲》,是次終於為觀眾呈現。除了三種風格各異、各具地域和傳統特色的中樂曲外,本場音樂會還有「同聲抗疫──香港網上中樂節」之「新韻傳音」,年輕作曲家梁康裕為疫情而創作的中樂樂曲《盼》奏響首場音樂會的第一個音符。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性大災難,它改變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疫情發生已經快兩年,抗疫是我們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活的主題,所以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現在還在抗疫中。」閻惠昌說。據他介紹,作曲家梁康裕當前還是本科三年級學生,但對於疫情已經有自己獨到的感悟與表達,他引用梁康裕此前所說,「希望樂曲能在這艱難的時代為聽眾給予微少的盼望和勇氣去面對前路,戰勝疫情。」

  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

  今年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閻惠昌認為這是對香港發展非常重要舉措。「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一直做得很好,香港中樂團在這方面的操作本身也是這樣。」以新樂季為例,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創作的「香港藝術節──火星上的虎度門」,以《紫釵記》及其他折子戲經典,透過結合科技藝術的舞台特效,重回百多年來粵樂文化到訪過的不同音樂場景,為觀眾獻上一場穿越時空的聲光旅程。「我之前看印度的電影,他們把西方的小提琴變成他們民族的樂器,我當時覺得這太神奇了。」談到這個節目的靈感來源,閻惠昌說,「沒想到後來我到廣東之後發現,廣東大戲裏面,小提琴居然也變成了大戲主奏的樂器,另外裏面還有薩克斯風、電結他。」另一方面,他還在粵劇中發現了中樂名曲《春江花月夜》、二胡名曲《江河水》等,「這些怎麼也變成他們的粵曲了?我為廣東人的這種海納百川的文化情懷,還有他們文化中將外族文化變成自己的能力深深地感嘆、讚嘆。」

  而對於如何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閻惠昌認為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當前西九文化中心有一套萊格管風琴裝,有多達八千支音管,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重達六噸多的中國的國寶編鐘,也建諸於西九文化中心呢?」閻惠昌說,「在我的了解中有編鐘的作品非常多,譚盾在九七年香港回歸的時候還寫過一套編鐘的作品。如果西九能有一套完整的中國編鐘這種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樂器,通過現代的建築設計能夠讓編鐘在有需要的時候升起來,將西方的管風琴和中國的瑰寶樂器互相對話,也許可以幫助香港和西九文化中心為全世界所知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