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寫自傳似乎都是「大人物」的事。本世紀初山東畫報出版社出了個《老照片》系列,大力推動普通人寫自己的「故事」──由此普通民眾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傳並不是「大人物」的專利,老百姓也可以寫自傳。
普通人寫的自傳雖然沒有名人傳記的那種「名人效應」,卻因為可以從中看到更多的人間煙火氣和真實的日常百態,讀起來更有一種親切感── 因為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安徽大學王宗法教授的自傳《夢非夢──紅塵回眸》,就是一部記錄當代普通知識分子成長過程的傳記作品。王宗法是國內最早從事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在他的自傳中,有不少關於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發展歷史的個人觀察,這部分我讀起來覺得特別親切,也從中了解了許多我們這個學科的一些早期歷史。從第二屆廈門會議開始,王宗法就參加了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兩年一次的「年會」,他對這些會議的詳細記錄,可以說是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內容既是他的個人參會史,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視為是學科發展史。
讀王宗法的這本自傳尤其令我感到親切的,是他在書中提到有次在南京轉車受師母湯淑敏邀請,在我的導師葉子銘教授家住了一晚,看到「葉先生只穿了一件舊背心」,「拿着一根針線縫補靠背破爛了的一把藤椅,那麼低眉俯首、專心致志」。我跟葉老師讀了五年書,卻從未有機會看到過他的這一面。王宗法自傳中寫到的這個葉老師形象,豐富了我對葉老師的認識。此外,有年在河南開會,會後王宗法、趙稀方和我受樊洛平教授邀請參觀鄭州大學,那次我們三個人在鄭大新區逛了一下午,非常開心── 這些內容書中也寫到了。
普通人在自傳中寫出的凡人歷史,其對大眾讀者而言所具有的親切感是「名人傳記」難以企及的。而在這種「歷史」中看到自己出現產生代入感,那就更不是名人傳記所能做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