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個學生叫公冶長,傳說懂鳥語。現在網絡平台上,有一類網紅也自稱懂動物語言,模仿鳥鳴犬吠,維妙維肖,還能與鳥或狗「對話」談心。還有一些「動物語言翻譯器」軟件,安裝到手機上,便可與家裏的萌寵順暢交流。人類本來自動物,聽懂動物說話,更能了解生物界的近親遠親,或許還有助於深刻認識自我。
隨着AI的引入,離這個目標又近了一些。通過對鯨魚活動信息的收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在二○二四年編出了「抹香鯨字母表」。無獨有偶,日本科學家開發的一款模型,學習了三隻鳥的三點二萬首歌,從中分析白文鳥的鳴唱規律,創造了一個「AI公冶長」。
對於語言學或AI,我不甚了了,不過,語言以聲音為表現形態,以意義為目的指向,所謂「聽懂」,大概就是找到聲音與意義之間的對應關係。而在海量數據中分析規律,恰是AI擅長的工作。或許不久以後,公冶長的本領不再是令人將信將疑的傳說,而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技能。當然,正如有的科學家所言,動物和人一樣,也有「方言」區分。不同品種和生活地區的狗狗,「叫」出來的「話」存在着差別,但於AI而言,這無非多處理些數據罷了,不叫事兒。
當人類聽懂了動物的「語言」,更能明白動物的心聲;動物有了語言,和人類交流起來,機會更多也更平等了。當你再把漂亮的花裙子往你家泰迪身上硬套時,牠沒準兒會堅決地告訴你「我不要」。於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寵愛」都將被擊得稀碎。
在主張動物權利的人士看來,AI實現的跨物種交流,無疑是利好。不過,也有一些專家提出,如果人類語言大量進入動物世界,很可能干涉動物的生存和社交模式,並通過文化傳遞影響其後代,那麼,反而會造成對動物權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