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逝世的楊振寧先生曾評價物理學家狄拉克的文章清楚直接,讀了之後會使人驚嘆其妙、其美,是「秋水文章不染塵」。楊振寧先生的文章風格也是如此,像《父親和我》《鄧稼先》等都被認為文質兼美,《鄧稼先》作為範文收錄在內地中學語文課本。
楊振寧先生的導師特勒講過一個故事,他曾建議楊振寧將一個乾淨利落的證明寫成博士論文,兩天後楊振寧就交了,只有三頁,特勒說論文好是很好,但是希望能寫得長一點,很快楊振寧又交上了一篇七頁的論文,特勒讓他把論證寫得更詳細一些,楊振寧過了十天交上了一篇十頁的論文,特勒不再堅持,讓楊振寧獲得了博士學位。
能夠十個字講清楚,楊振寧不主張用二十個字。文章能夠像秋水般清澈純淨又意境深遠,離不開他從小打下的文學功底。從楊振寧編著的《曙光集》《晨曦集》等文集以及過往公開演講中,可以看到在他小時母親就以《龍文鞭影》啟蒙,父親則教讀《古文觀止》,在他讀初中的暑假,父親還請來當時清華歷史系的高才生丁則良帶他學《孟子》,這部簡潔凝練的儒家經典他可以從頭背到尾。
楊振寧特別強調背誦的作用。據他的友人回憶,楊振寧有次遊覽日本奈良古蹟時觸景生情,一字不漏地將李商隱的長詩寫了下來。西南聯大解散的時候,馮友蘭先生寫了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楊振寧認為這篇碑文寫得非常之好,對清華中文系的同學也說應該背下來。
在讀書學習的方法上,楊振寧的一些觀點也值得借鑒,他認為需要盡量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同時不必要一行一行地讀。楊振寧的學生、物理學家余理華透露,楊振寧告訴他另一種讀法是「跳着讀」,一下跳過好多頁,甚至幾章以後,然後再「跳」回來,楊振寧的兒子就是這樣讀書的。此外,楊振寧認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是要順乎興趣,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了,而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