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碟中畫」李斯特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吟遊詩人》
今天十月二十二日是十九世紀匈牙利「鋼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誕辰二百一十四周年。在他譜寫的大量名曲中,鋼琴協奏曲無疑是備受聽眾歡迎的曲目。為紀念大師冥壽,本周推薦一張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集。這張由菲利普唱片公司於一九八四年灌錄的唱片屬於廠牌備受好評的「偉大作曲家和他們的音樂系列」,由美國指揮、鋼琴家安德烈.普列文執棒匹茲堡交響樂團,攜手生於上海的波蘭籍美國鋼琴家米沙.迪西特聯袂演繹李斯特著名的《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專輯封套選擇的是和李斯特活躍於同一時代的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約翰.馬丁的名作《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的創作靈感源自英國十八世紀詩人托馬斯.格雷的一首戲劇詩。約翰.馬丁此作完成於正值浪漫主義巔峰的一八一七年,李斯特年僅六歲。畫家通過一個史詩般壯闊的場景來呈現詩歌中所描述的戲劇性和壯麗風景。洶湧湍急的河流從畫中險峻峽谷的中間穿過,右上角站在懸崖邊上的便是吟遊詩人。左手扶着豎琴右手揚起的詩人,在風中宣洩着他的情緒。他的頭頂上有兩隻鷹,背後則是群山峻嶺和被積雪覆蓋的遠山。在他對岸的山上有一座巍峨的城堡,若仔細觀察,能夠發現左側盤山道上浩浩蕩蕩的軍隊正在前行,呈兩個S形走到左下角的河畔,領軍的是愛德華一世國王。當他率軍征服威爾士後,便下令將所有吟遊詩人處死,懸崖峭壁上的長鬚男人是最後一位倖存者。值得一提的是,畫家顯然試圖通過吟遊詩人略大的人物比例來凸顯敘事中的主次尊卑。畫中傳遞出的壯麗與崇高的情緒,與李斯特《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激昂的第一樂章頗為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