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竹門日語/屋邨情懷\簡嘉明

時間:2025-10-10 05:02:26來源:大公报

  中秋那夜,在深圳晚餐後,丈夫堅持與我回港,因為想帶我去看看公共屋邨中秋的盛況。基本上我已想像到公屋的花園和籃球場都會擠滿人,尤其小朋友,必定將他們家中能發光的東西都拿出來,聯群結隊在夜裏的街上遊逛。縱然興趣不大,但見丈夫興致勃勃要帶我回他成長的地方度中秋,我就接受他的建議,夫唱婦隨。

  到達目的地,泊了車,甫出停車場,人們的談笑聲比熱鬧的氛圍更早撲面而來。眼前是夜幕下繽紛的色彩,但拿着燈籠或發光飾品的卻不只小孩,因為許多成年人也在湊熱鬧,將熒光飾物掛在身上。籃球場裏,兩邊都聚滿了少年人在排隊投籃,盡力將如圓月的籃球拋進空中,盼望在中秋夜「穿針」,在同輩面前展示過人的運動細胞。

  一個人口老化的屋邨,平日公園裏坐着的多是在乘涼和打發時間的長者,某些還有外傭陪伴。縱是歲月靜好,也免不了有點寂寥。過節卻是另一番景象,老人的子女和孫兒們都回老家吃晚飯,飯後就讓小孩到樓下玩樂,讓活潑好動的他們盡情「放電」,更令節日的屋邨頓時凝聚一股年輕的感覺,像隨着月圓,萬物都「活」過來了。

  除了稚氣的小孩,讓我注目的,還有站在路旁的青少年。他們三三兩兩在等朋友前來集合,一起去吃夜宵或閒聊。我留意到不少女生都作暗黑風打扮,像美劇《Wednesday》懂魔法的女主角,身上形形色色的頭飾、耳環、手環,更成功加添了她們的神秘感,充分表現青春就是衣着大膽的底氣。

  我們走在人群中,其實沒什麼好玩的,附近當然也不會再見到昔日屋邨頑童一起「煲蠟」的情況,變成人們都一手提着燈籠,邊走邊看手上發光的手機,彷彿正急着聯絡月上的玉兔和嫦娥,邀她們下凡到邨口的便利店一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