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中國的代稱。比如,每逢國慶日,城市街頭常見到「九州同慶,盛世華誕」的標語。
按照《尚書.禹貢》最早的劃分,九州順序依次: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其地域分布,大致上,冀州相當於今天的山西、河北和京津一帶;兗州和青州在山東北部;徐州在淮海地區;揚州佔據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大部;荊州以兩湖為主;豫州在中原河南;梁州、雍州平分西部,梁州位於西南的四川陝南,雍州則是西北陝甘地區。可以說,面積都是十分廣袤的,大部分相當於現在一省或數省之地。
經歷兩千多年的變遷,時至今日,九州之名,有的以不同方式得以保留,有的則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仍然作為行政區之名的,尚有六個。其中,地級市有三,包括江蘇徐州市、揚州市和湖北荊州市。其中,荊州面積最大,超過一點四萬平方公里;徐州經濟規模最大,去年已接近一萬億人民幣。縣級市有一個,即山東的青州市。縣級區有三個,分別是河北衡水市冀州區、山東濟寧市兗州區、湖北荊州市荊州區。「兗州區」是現存最小的「九州」,面積只有約五百平方公里。
「荊州」的利用率最高,市、區上下兩級雙重配套。當然,「冀州」在某種程度上也算重複利用,除了設置冀州區,河北省也簡稱「冀」。河南則簡稱「豫」。「冀」「豫」二字,都掛載在當地車牌上,印製在各種文件、證件上,以這種方式保存了悠遠的歷史印記。
然而,雍州、梁州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一命運,也可說早已注定。漢武帝劃分十二州刺史部時,採用了九州中的七個名稱,卻「改雍曰涼,革梁曰益」。其後一些王朝,雍州、梁州雖多次重置,最終卻未能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