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誰會被AI取代\胡一峰

時間:2025-09-15 05:02:10來源:大公报

  自打AI越來越「靈」,哪個職業會被AI取代,成了普遍關注的話題。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份來自微軟研究團隊的報告,對不同職業被AI取代的風險程度作了量化分析,列了詳細名單。位居榜首的是翻譯和口譯人員。這幾年,隨着翻譯軟件智能化程度提高,翻譯這一行受衝擊頗大。如我這般的「啞巴外語」走出國門更有底氣,外語專業的朋友卻發出「馬上要失業嘍」的自嘲。

  失業名單裏緊跟翻譯之後的,還有歷史學家、作家。人工智能寫詩寫文,確實屢見不鮮。歷史學家的出現卻讓我有些詫異。轉念一想,便也想通了。翻譯、作家和歷史學家的工作有一個共同之處,即信息和語言處理。而這正是生成式AI的核心能力。

  不過,我還是對上述行當抱有信心,因為,這些職業入門易而進階難。如果翻譯只求「交流」,寫作只求「說明」,歷史學家只做史料的匯編和索引,那AI着實更強。但若翻譯追求「信達雅」,在兩種語言之間無縫轉接且各得語言背後的文化之妙;若寫作要傳達言外之意,收興味悠長之功;歷史學家要從史料裏讀出世道人心,具「了解之同情」,概言之,若要參透語言文字蘊藏的微妙情感和文化密碼,那麼,真人對於AI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哪些東西幫助我們不被AI取代?答案大概是共情力、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元素。其實,這些東西在任何職業中都用得到。文學創作不用說了。我讀過一些歷史學家的學術自述,很多時候,絕妙的觀點不是來自於枯燥的數據或案例統計,而是源於閱讀史料時的靈光一現。翻譯也是如此。我讀到過同一首詩,經兩位譯者之筆,其一餘香滿口,另一卻味同嚼蠟。當然,AI在進化,今日保住飯碗的優勢,明天或便喪失,但對職業的思考隨之深化。而這,或許是「誰會被AI取代」之問的真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