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看球賽時,被拍到咬着一顆藍色小藥丸,旋即惹來公眾揣測。有人認為那只是一顆普通薄荷糖,用來提提神和清新口氣,不必大驚小怪;也有人把照片放大,指出按顏色形狀而言,很可能是名「阿得拉」(Adderall)的「聰明藥」。
想起求學時期,尤其在應付公開考試的階段,父母都會在家中常備保健品給我提神醒腦。那年代流行瓶裝雞精,一盒六瓶。厚實玻璃瓶中的飲料,是醬油般的黑褐色,有點鹹,不好喝,但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溫習和考試,我都會按劑量指示服用。此外還有蜂王漿,我也不知它有何功效,只知那是常在電視廣告出現的補健品。蜂王漿是安瓶裝的,每支尾指般長,要先用貨盒內附的粗粒沙片在瓶嘴附近鎅一圈,再用陰力將瓶嘴掰下來。那過程既不能捏碎安瓶,也要小心被割口鎅傷,過程完全體現了補身和考試一樣,都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那時媽媽還會買維他命C給我吃,助我加強抵抗力。然而當時我最想要的,是《多啦A夢》(叮噹)中的法寶「記憶麵包」,當然也幻想過如有即時讓自己變聰明的靈丹妙藥就更好了。
現在世上真的有「聰明丸」了,卻似乎要讓使用者付出代價,以長遠健康作等價交易。為提高工作和學業表現而服用「阿得拉」,在外國已不是新鮮事,可是那其實是用來治療注意力缺乏或嗜睡症的精神科藥物,即使有助多巴胺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提高大腦警覺性和專注力,卻不像吃一般保健品那麼簡單,而是等同濫用處方藥物,對可造成的身心損害實在不容輕視。幸好現時香港對精神科藥物的規管十分嚴格,坊間仍未出現明顯濫用各類「聰明丸」的趨勢。失去健康,聰明也沒作用;與其拿健康作賭注,不如簡單吃片薄荷糖提提神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