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番薯糖水湯圓」象徵團圓與甜蜜。/導賞員蕭欣浩提供;右圖:品穀港式麵包的三文治仍保留經典港式風味。/導賞員蕭欣浩提供
「老香港最熟悉的甜」
「翠苑甜品專家」是一間地道的傳統糖水舖,菜單上不乏蓮子蛋茶、桑寄生、杏仁蛋白這類古早味——年輕人或許少見,卻是老香港最熟悉的甜。其中的一道「番薯糖水湯圓」,正象徵着團圓與甜蜜。但在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中,它卻被賦予了另一層寓意:湯圓象徵如花與十二少的愛情,有些「怎麼搓都不圓」。
中西文化在餅食中交融
檀島咖啡餅店以其標誌性的酥皮蛋撻和奶茶聞名。檀島的酥皮蛋撻承載着深厚的傳統工藝。劉以鬯在《北角的上海情景》中引用《竹嶼山房雜部》對「千層餅」的描述:酥皮以水皮包油心,反覆捲搓、擀平烘烤,形成層層酥鬆,「這種做法與蛋撻皮極為相似」,體現了西方與中華文化在香港街頭餅食的交融與延續。
不同形式的上海味道
「祥興記上海生煎包」引出一個值得品味的現象:幾十年間,大眾口味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劉以鬯在《北角的上海情景》中描寫,北角曾有濃厚的上海氣氛,街頭小販叫賣酒釀圓子、五香茶葉蛋等上海零食。如今,在灣仔這家生煎包店,上海味仍以不同形式存在:招牌生煎、小籠包與熏魚吸引各式食客停留品嘗。
「大酒店也嘗不到的美味」
品穀港式麵包承載着香港五十年代的飲食記憶。那時三文治、多士多屬酒店或高檔餐廳,價格昂貴,正如侶倫《窮巷》中對南乳麵包的稱讚:「儘管說什麼淺水灣酒店,什麼半島酒店,你想要一塊嘗也得不到。」今天,「品穀」的麵包仍保留傳統手工揉製、烘焙的質感,帶來經典的港式風味,令人想起那個年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