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是新學年的開始。打從兒子幼稚園時代,每年開學首天我都會送他上學。他就讀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在我們家居附近,徒步大約五分鐘便可到達。由是,每年開學第一天,我都在上學途中的固定位置,為他拍攝一張「開學照」。將歷年的「開學照」互相比較,在我來說十分有趣,他卻不以為然。從小孩子至現在高中生,他的身形已經比我高,但心智仍是一個大孩子。
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文學或影視作品,多不勝數。兒子書架上有一本外國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也不知他有沒有認真讀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香港的電視台亦有電視劇《少年十五二十時》。該劇的編劇甘國亮,當年是電視劇集先鋒,走在時代尖端。甘國亮監製的另一齣電視劇《輪流傳》,當年也是話題之作,其時我看不明白,只知拍攝手法曲高和寡,有時並不是美事。
回說《少年十五二十時》,它也是百老匯著名編劇紐.西蒙筆下其中一齣劇作。香港劇壇曾有多齣粵語版本。該劇是紐.西蒙半自傳式的作品,藉着一個十五歲少年的自白,述說其一家七口的倫理親情。我上一次觀賞《少》的粵語演出已是二○一六年,當時的演出劇團將該劇背景改編為香港的屯門,故事的家庭受到「非典型肺炎」影響,但是主角少年樂天知命,與家庭成員一起抵抗疫情,無所畏懼。
再說我的兒子,新學年起他便是高中學生,但也是香港教育圈俗稱的「大仔」,即是在年底才是生日。根據香港的法例,十六歲以下青少年不可以獨留在家。因此雖然他的個子高大,但仍然需要家人看顧。今年底生日之後,他便可以自行留家。看着一個生命從襁褓出生,到可以由家庭「自出自入」,令人驚嘆生命之奇。然而,對於家長來說,十五至二十歲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需要引導,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