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毫釐之間的生活\蓬 山

時間:2025-07-24 05:02:10來源:大公报

  「從前慢」的古代,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如果回來得稍早一些,還可以張羅着「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對於時間,是不必那麼精確的。諸如「一袋煙的工夫」「一炷香的時間」,也都是一個大致的估算。

  進入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時代,一切都改變了。機器和火車的轟鳴,取代了悠揚的田園牧歌和雞鳴犬吠。火車幾點幾分進站、發車,機器幾點幾分開動、關停,都必須準確無誤。世界的運轉,空前的秩序化。

  但古老的蒸汽機,如果看到而今人類的生活,可能又得感嘆自己還是太粗線條了。我有一個朋友(確實不是我自己),早晨出門不僅要看氣溫,還要看濕度、紫外線指數。吃飯也成了算術題,杯盤碗碟都要算好卡路里數值,來搭配好碳水、脂肪、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每天要看走路的步數、騎行的里程,不達到「超越本周平均值百分之七」誓不罷休。

  筆者雖沒這麼誇張,但仔細想想,如今去餐廳吃飯,習慣性要看看點評APP上的星級;打算看一部電影,也總要看看社交平台上的評分;以前跑步,只要在鳥語花香、惠風和暢中放飛即可,現在卻不時地抬起手腕,查看手錶上的心率、配速。曾經那種說走就走、臨時起意的隨性,如今常被各種指數、評分勒住了繮繩。商家也推波助瀾。騎行完畢,提示你減碳多少克;在搶票平台拚手速,早就是毫秒級了。

  無形當中,生活已經陷入某種「刻度執念」,被切割成了精細的碎片。這當然也有好處。預算、時間、體能都能呈現得更清楚。然而,疲憊也從這種細密刻度縫隙裏滲出來。萬事都執著於「最優解」,甚至情緒都開始被量化。其實想想,失之毫釐,也不至於謬以千里。何妨少一點「理性」,多一分鬆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