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大自然之中,人類的存在變得渺小,又輕盈。
當我們攀上山巔凝視遠方的山谷,或在潮濕的林間小徑漫步,又或一抬頭,見到那輪清冷的月亮與點點繁星,人便有身在大自然的感覺。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於一八一九到一八二○年間創作的《兩位男子凝視月亮》(Two Men Contemplating the Moon),正是這種瞬間體驗的具象化。
畫中兩位頭戴黑色貝雷帽、身着灰綠色大氅的男子,以背影示人。他們靜立於枯死橡樹與挺拔雲杉之間,薄霧氤氳,地面布滿乾枯樹枝與岩石,而遠方的夜空,則是以黃金分割比例構圖,細膩呈現了黃昏的餘暉與新月微微上弦的弧度。這種冷暖對比,強化了畫中的空間感,也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在畫中,弗里德里希運用了「襯背人像」(Rückenfigur)手法,鼓勵觀者將自身融入畫中,與畫中人物一同凝望。他曾言:「閉上肉眼,先以心中的眼觀看,然後將心中所見帶入光明,令他人得以自外而內的感受。」
在此,弗里德里希鼓勵我們,不論是傾聽海浪拍岸,或在高原任風吹拂面頰,只要我們願意靜心,便能體會人類所追求的「崇高感」(sublime):對比大自然的尺度,人是微不足道的,而煩惱也只像塵埃,憂愁頓時輕盈,當人越是察覺自身的渺小,越能獲得無拘無束的自在。
那麼,何時才能感到自身的微不足道?隨時可以。我們可以登上城市高樓,或走到郊外荒野,只要抬頭仰望,即可看見月亮的柔和光芒;我們又可於深冬清晨,身在原野,靜待朝陽透過樹梢灑下第一縷光;或是在夏夜,躺在草地,聆聽蟲鳴,觀察星河。每一次凝視,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得以超越塵世的局限,回到純粹。
正如《兩位男子凝視月亮》的兩人以靜默示範了與自然對話的方式,我們在凝望月與星的瞬間,也能與自身對話,與自己的自在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