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問誰對當今台灣文學生態最了解,我的回答是封德屏。以我個人的觀察,如今的台灣文學「活」在《文訊》裏,作為《文訊》雜誌的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帶領《文訊》不但延續了一九八三年「創刊伊始即以搜集、整理及研究台灣文學史料為己任」的傳統,「借靜態報道及動態活動的企劃,記錄文學發展過程中留下的足跡」,而且在二○○三年獨立經營後,將《文訊》的辦刊宗旨擴大到「關心『非主流』的文學人、藝文活動及地方風采,用專題企劃探尋台灣文學發展的特性與脈動;定期舉辦文學性且具史料意義的活動」。
除了牢固「資深作家」、「文壇新秀」、「作家行止」等品牌欄目,《文訊》還積極設計了許多專題「考察」台灣文學,如「台灣作家作品在大陸出版現象」「台灣文學雜誌專號」「台灣推理文學的天空」「中國大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等,這些專題不但精準地緊扣寶島文學中的一些突出現象,而且也為讀者全面了解中國文學提供了專業視角──將這些專題連綴起來,就是一部現成的《台灣文學面面觀》。
除了在刊物上設置專欄、設計專題,《文訊》還積極參與台灣文學的「建設」工作,如編輯《作家作品目錄》、《文學年鑒》等大型工具書;主辦「青年文學會議」;出版「『五四』九十周年紀念專刊」《懷想五四 定位五四》和《親情圖──作家用照片說故事》《瞬間永恆──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巡迴展》等「特刊」。這些工作的長期累積,沉澱出台灣文學的歷史文脈,也勾勒出台灣文學的當今形態。
王鼎鈞在為封德屏《荊棘裏的亮光──〈文訊〉編輯台的故事》一書所寫的序中有言「文路寂寞,文訊偕行」「存真去偽,激濁揚清。史不可滅,惟德之屏」。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