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機器人跑馬拉松\胡一峰

時間:2025-04-28 05:02:11來源:大公报

  四月十九日上午七點半,北京亦莊,一場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馬拉松不是新鮮事。這幾年各地賽事此起彼伏,愛好者甚眾。不過,這場馬拉松與眾不同,它是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參加的半程馬拉松。

  從視頻上看,參加的機器人有好幾位,體型各異,跑姿也各不相同。有的大步流星,有的碎步快跑,有的搖搖晃晃,萌態可掬。對於人類來說,跑一場馬拉松是一次身心大考。對於機器人來說,同樣如此。一個名為《半馬機器人跑姿大賞》的視頻裏,有的機器人跑着跑着倒下了,一個「打挺」又站起來,有的機器人身軀摔碎了,修復後又回歸賽道……它們共同的問題是更換電池,第一個撞線的、身高一米八的「天工Ultra」,以兩小時四十分四十二秒的成績奪得冠軍,開跑約三十七分鐘後就更換了一次電池。

  我想,機器人跑馬拉松,至少具有兩重意義。首先,考驗機器人的製造技術進而推動其進步。人形機器人由數千個零部件構成,想在穩定狀態下長時間奔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機器人關節的靈活度,材料的耐磨損、硬件和軟件的精準耦合等,在馬拉松中都受到了新的挑戰。每一個參賽的機器人,都不是「一個人」在奔跑,陪跑的還有它的領隊、操作手和工程師等。因此,機器人的每一次跌倒都對它的團隊乃至這個行業的進步形成一次創新倒逼。

  其次,考驗我們對機器人的接受度。人機共處的社會已成不可避免的現實。這些年,機器人進入的場景越來越豐富,而每一次新場景的出現,都是對人類的一次集體心理建設。正是在一次次「原來它們還能幹這個呢」的驚嘆中,我們與機器人的心理距離變得更近。而這次機器人在馬拉松賽道上「不折不撓」的表現,似乎也說明它們同樣秉持馬拉松精神。或者說,它們折射出的研發者在科技創新馬拉松賽道上的精神狀態。而這讓我們對機器人的前景更有信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