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為避免「三高」,故此我盡量吃得清淡,不單少吃太鹹的飯菜,也不能吃太甜的食物。尤其是後者,容易引致血糖攀升,對身體沒有好處。有些時候,我會更加想起兒時最愛的「糖水」。
「糖水」也算是香港的特色食品,它與甜點有所不同,後者可以是糕點或小吃,「糖水」主要是流質食物。大部分港人都吃過紅豆沙、綠豆沙,以至芝麻糊、合桃露,這些可說是最平民化的「糖水」。若要講究一點,腐竹白果再加雞蛋便要額外收費,精緻一點則可以是椰汁雪耳西米露,總之林林總總,應有盡有。以食物作為素材,從而反映人生的戲劇亦不算新鮮,港產電影《紅豆》就是以具香港風味的「糖水」作為題材,讓觀眾感受溫馨甜味。
《紅豆》以十多年前九龍城一間老店舖張興記為故事處境。店主張興與妻子秀蓮一起經營糖水店,並以祖傳秘製的紅豆沙馳名地區。張氏夫婦長年經營老店,並將一對子女養育成才。然而,秀蓮因病倒下,張興獨力難支撐老店。女兒張承業放棄原本空中服務員的理想工作,返回老店協助經營,卻不得老父歡心,而老店最終難逃舊區重建的命運。
《紅豆》的拍攝手法十分平靜,即使一些原本可以發揮激烈戲劇衝突的情節,例如秀蓮黯然離世,張興與承業父女不和,以至故事末段老店無奈結業,及後又再重生,導演都沒有經營激動情緒的場面。全片呈現九龍城社區近年的變遷,亦不刻意樹立新舊改革的矛盾。故事雖然觸及倫理親情,以及承業面對家族生意和個人愛情的抉擇,但各個情節都是淡然處理,猶如一碗老年陳皮紅豆沙,只以慢火烹調,令人靜靜回味。《紅豆》以親情作為包裝,實際反映香港社會默默耕耘的狀態:舊區逐步重建,社會才可持續發展;有心人只要另闢途徑,傳統行業仍有其翻新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