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出貴族」說的是貴族不是一時半會兒能養成的,得經過幾代人長時間的薰陶才能培養出來。貴族的體現有很多種,但有一種必備,那就是對吃的講究。看過《紅樓夢》吧?裏面賈府在「吃」上面的種種派頭和花樣,才叫一個貴族「範」。
唐魯孫出身旗人貴族,爺爺志鈞是伊犁將軍,外公李鶴年官至閩浙總督,光緒的珍、瑾二妃則是他的祖姑。幼年的唐魯孫曾被瑾太妃「封為一品官職」,是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天之驕子。名門之後別的不說,首先在「吃」上是從不馬虎。當年唐魯孫家廚子入門「以蛋炒飯與青椒炒肉絲」為考錄測試,因為越家常飯菜越見廚師功夫,且家裏大廚不止一個「各有所司」。府裏吃個打滷麵都要「滷不洩湯」,吃麵時筷子不能翻動,「一翻滷就洩了」──饞人唐魯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
自幼在「吃」上見多識廣的唐魯孫成年後有機會遊宦各地,後來還去了寶島台灣。全國東南西北唐魯孫哪處不吃到?吃而優則寫,唐魯孫退休後「饞人說饞」,一下子就出了好幾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如《中國吃》《酸甜苦辣鹹》等,與讀者分享他「吃」的經驗。在文中唐魯孫談吃一方面是談吃本身,另一方面則是借吃來談一些相關的掌故。如他講老正興的清蒸草魚:「鮮魚洗淨,把頭尾鱗鰭一起切掉,用一塊白菜葉放在飯鍋上蒸,等飯蒸好,魚也蒸熟。加上薑絲葱花,用頂上生抽(好醬油)調味,魚肉鮮嫩,隱約含有稻香」──這說的是吃魚的上海做法和上海滋味。然而在唐魯孫的筆下,着墨更多的是與「吃」相關的舊時回憶,如民國時代「吃在北平」,菜品樣式固然重要,可對飯莊子是個什麼規制,飯館子又是怎樣的格局,小飯館如何才能體面,唐魯孫顯然更感興趣──這些他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這裏面有菜式也有人物,有滋味更有故事……寫這類文章,饞人唐魯孫解的可不光是口腹之饞,他要解的,是在「吃」中寄託的歷史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