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酒的世界裏,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就是「五大名莊」。不管對紅酒了解多少,都會對這個詞耳熟能詳,以至於幾個世紀以來,江湖上有個說法甚囂塵上:葡萄酒看法國,法國看波爾多,波爾多看五大名莊。那麼傳說中的五大名莊,究竟真的實至名歸,抑或只是花拳繡腿呢?
這就要從故事開頭說起了。一八五五年的巴黎世博會,國王拿破崙三世為了向世界推廣法國葡萄酒,命令波爾多商會擬出一份「好酒清單」,而最終呈現的版本,就是至今仍被奉為「聖經」的「1855分級制度」。它將六十一個酒莊分成五等級,最高級別的四家就是拉菲(Lafite Rothschild)、拉圖(Latour)、瑪歌(Margaux)、奧比昂(Haut-Brion),當時被列為第二梯隊的木桐(Mouton Rothschild),在一百一十八年後一躍升入第一梯隊,至此「五足鼎立」格局確立。至於為什麼只有波爾多,在當時的條件下,礙於地理、運輸、信息等種種限制,只能說港口城市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五大名莊各有千秋。雖然用的葡萄種類逃不過赤霞珠、梅洛和品麗珠,但混釀配及側重點都不同。拉菲是精緻優雅的代表,很多人將它跟拉圖對照,前者被比成美女,後者是雄壯的男性。介於左岸酒體本身已夠強勁,如果沒些基礎,對於拉圖是真的「扛不住」。偏南面的瑪歌氣質典雅,會比拉菲更婉轉平衡;歷史最久的奧比昂則沒有辜負格拉夫的風土,有獨一無二的礦物氣息,破格升級的木桐則驕傲於自家扎實的技術,不同年份依舊可保持驚人的一致性。
不得不說,在全球化的今天,五大名莊雖然依舊堅挺,卻在身價上早讓位給了身居內陸的強勁對手勃艮第。它代表着左岸最成功、最典型的風格,但綜觀整個法國,如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