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耐讀與能讀\胡一峰

時間:2024-04-22 04:03:09來源:大公报

  AI參與文學藝術創造之後,可以想見文藝「作品」總量又將迎來一次爆炸式的增長。實際上,在AI還沒有如今這般兇猛時,因為網絡平台的出現,文藝創作的門檻已經降低了,其結果是作品數量的快速增長。網絡小說最早讓人感受到這一點,然後是短視頻,再然後是長視頻,接下來,文生音視頻技術飛快進展,恐怕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電視也將「井噴」出現了。

  這些「作品」和傳統意義上的文藝作品如何區分呢?錢鍾書的一段論述頗有啟發。他說,「粗淺地說,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有一個分別:非文學作品只求readable──能讀,文學作品須求re-readable」,而re-readable有兩種含義,一為耐讀,二為重新讀。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高效管用的區分法,讀過一遍或看過一遍不會再讀的,大概就是非文藝的;讀起來不時掩卷而思,讀到後面又翻到前面細讀,或放在手邊時常翻翻的,就可歸入文藝作品了。

  以此衡量時下的網生作品,大多數屬於readable。譬如,短劇近來風靡一時,我也不能免俗,找了熱門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來看。說實在的,劇情不甚嚴密,人物單薄刻板,但勝在捕捉到了社會心態的諸多焦點,對準「綠茶」「普信男」「惡親戚」等網民津津樂道的話題,精準「開火」,逐一「炮擊」,再利用穿越這一遮掩邏輯性不足的利器,調製出一部套上八十年代外衣的復古版「霸道總裁愛上我」,死死拿捏住了網民的欣賞需求。觀看之時,爽點不斷,爽感連連,不刷完全劇誓不罷休。不過,刷完之後,難有重溫的興頭。

  不過,我堅信,新科技的進展必將催生出屬於它的「re-readable」的作品,它不以追逐熱點、迎合爽點取勝,而是把科技優勢轉化為對長時段智慧的洞察,對深層次人生哲理的訴說,以及對藝術形式的創造,讓人在對作品的反覆欣賞中獲得視覺上、心理上、思想上的審美新體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