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食 色/熨帖豆花\

時間:2024-02-21 04:03:09來源:大公报

  隨着北方旅遊爆火,豆腐腦的「鹹甜之爭」再度被拱上熱搜。人類的味覺永遠是最有趣的,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統一,也能在平平無奇的領域分歧,沒有人能提前預料,當一份美味被端上桌時,到底是好事一樁,抑或頭痛一場。

  當然,在豆腐腦這個體系裏面,從一開始稱呼的名字,就帶着不同的地域意識。在北方,大多數地方一提「豆腐腦」,便都已心照不宣,但過了秦嶺,可就要更名為「豆花」,原來記憶中的彪形大漢轉身變成小家碧玉,大概也從這時起,就為之後的「執念」打下了基礎。

  除了叫法不同,豆腐腦之所以造成了鹹甜口的爭議,最根本還在於原材料的細微差別。要讓沸騰的豆漿變成一塊塊有棱有角的豆腐,需要用到凝固劑,發生聚沉現象後跟水分離。從撿豆子,到磨漿、熬汁、點豆腐,真如很多行家所說,別看只是道小吃,但做好的功夫全在人看不見的地方。而這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把味蕾分成南北兩邊的關鍵。在北方,人們習慣用鹵水點豆腐,還有俗語云「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成品相對粗糙,口感上豆味濃烈。更適合加入鹹口的醬料,比如用木耳、黃花菜、葱、香菜等打好的澆頭,或者直接讓肉沫上陣,豪放起來絕不含糊。拌勻後配上一屜包子、幾根油條,哪怕單獨當成主食,也不拖後腿。南方則用石膏,成品含水量大大高於北方「糙漢」,豆味較淡,口感極度細膩光滑,一勺下去宛如布丁,所謂「豆花」名不虛傳。比起鹹口,這一款明顯更適合放入甜味配料,當成飯後甜品。原始的吃法習慣淋上紅糖漿,現在演變成桂花糖、陳皮、蜜豆、芋圓等,彷彿一碗「別有洞天」,每一口挖出來的,都是甜到心坎裏的驚喜寶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