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內地同學聚會,聽到不少關於親子關係的「苦經」。他們孩子的年齡從上高中到讀研不等,但普遍對父母的意見不以為然,老同學差點氣破肚皮。
讀中美聯合辦大學的孩子申請在內地實習,遞交的中文履歷表不合格式。母親要她修改,她不服氣,認為符合美國僱主要求的英文簡歷譯成中文足以交差。孩子抱怨高中壓力大,父親為安慰她,在微信裏說「女孩可以早點結婚,男孩才要事業成功」,被她抓住把柄,威脅要截屏、曝光老爸的大男子主義。
孩子的這些表現不光顯示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更隱含中外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理念衝突。平心而論,父母大都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幸福。有時苦口婆心,只為傳達自己的人生體會,讓孩子少走彎路。然而父母輩的經驗未必適用於現代社會,某些落伍的觀念需要更新。但孩子動輒以上網發帖要挾也有失分寸,不知是否受到網絡「熱搜文化」的影響。
但孩子總會長大,叛逆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另有同學的女兒中學時反感「內卷」,老師、家長越催促,就越不願意讀書。進了大學,環境一變,自由度一高,反倒增強了責任感和能動性,在能力、毅力方面都有長足進步。還有的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和家長相處時磕磕碰碰,一旦出國,凡事都得獨立自主,通過歷練建立了自信,開闊了心胸。
總之,家長雖然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成長卻遠不是父母或家庭就能大包大攬的。學校教育、社會文化,甚至我們所處的歷史時刻都會在人生旅途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父母要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