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是自己的,但不見得我們總能夠好好控制腦袋,有時它硬要閃出一首歌、一個片段、一個故事,你想阻攔也阻不住。這陣子,腦袋便閃出一個我連書名也忘記了的故事。
那是一本繪本童書,講述一隻小狗的故事。小狗無家可歸,終於找到了一個寄養家庭,但這個家的人都不太理會牠,牠便去了第二個家庭。在第二個家庭,小狗表現雀躍,但家裏的人又覺得牠太雀躍、太活潑,於是牠便去了第三個家庭。
在第三個家庭,小狗沒有什麼期望,只是隨心地生活。豈知牠的一吠一行(哪怕是沾滿泥巴弄髒了主人)都成為了主人的快樂泉源。後來,小狗不小心撞倒了垃圾桶,怕主人責怪牠,竟然離家出走逃到遠方,害得主人夫妻倆四處找牠,也證明了對牠的愛。
為什麼會想起這故事呢?我也不知道,但腦袋也閃出了一句話,出自明代詩人楊寓《遊東山記》一文:「嗚呼!人生聚散靡常,異時或望千里之外。」
人與人的聚合離散變動不定,時間過去,彼此可能已隔十萬八千里。當人事全非,未免又會想起曾經相遇的人。或許,小狗安樂地生活在第三個寄養家庭,也會想起沒有時間陪伴牠的第一個主人,或嫌牠太好動的第二個主人,又或是這些主人都在想念牠。
想到這裏,又閃出了一件憾事。話說數十年前,我曾經短期寄宿在倫敦的一個英國人家庭。我得到了他們用心的照顧,甚至在我遇到歧視時,保護了我。那時,我是一個脆弱的小孩,獨個兒在外,人生路不熟,感恩遇到了他們。
那是未有互聯網,更遑論智能手機、即時通訊的年代,而我,又竟然在回港的途中或事後,弄丟了他們的通訊地址。
要找一個人,怎可能找不到?我也這樣想過,但就真的是找不着(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否真的在那家庭住過)。我明白「人生聚散靡常」,但有時,依然想念,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