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句流行語:「宇宙的盡頭是直播帶貨。」因為帶貨能以最短時間、最直接的鏈路,將人氣和流量快速變現。這個「宇宙」裏亮度最高的,無疑是那些演員、歌手、網紅等「明星」。而如果「宇宙」還有另外一個盡頭的話,那恐怕就是開飯館。
這些年,「明星餐館」越來越多。依靠演藝明星的光環來開設的火鍋、燒烤、奶茶、日料、螺螄粉、麵館等不一而足。上周,這個話題登上了內地互聯網熱搜榜。一位知名投資人爆料作家兼導演韓寒開設的餐廳「很高興遇見你」虧損上億元。原因也很簡單:名氣響亮,但餐品太難吃。這幾乎是所有「明星餐館」的通病與宿命。網民吐槽得很形象:「腥味」(星味)太重,「主料全是韭菜加粉絲」。
其慣用套路都是利用明星名氣,迅速炒作熱度,打響名號,然後吸引加盟,做大規模。有明星濾鏡加持,噱頭滿滿。至於味道,反倒是其次了。最典型的是演員陳赫的火鍋店,短短兩年全國開店數量竟超過了海底撈用了二十年才形成的規模。潮漲潮落,漲得快落得更快。只不過明星作為弄潮兒,在漲潮時賺得魚蝦滿艙;而落潮後一地泥沙,卻由那些入局的加盟商來收拾。說白了,「明星餐館」從一開始就不是將消費者而是將加盟商作為對象。
開餐館最重要的是靠「嘴」。但不是靠嘴來吹噓多麼好吃,來講各種花言巧語、情懷故事,而是要靠嘴來品嘗味道,獲得味蕾的美妙體驗。那種本末倒置、捨珠逐櫝的方式,收割「韭菜」,消費「粉絲」,透支人設與好感度,目的就是收割快錢,根本從未考慮過長線、匠心。令「明星」二字不僅不再是「引流神器」,反而成了避雷指南。初心就沒打算做一顆「恆星」,因此「流星」結局也早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