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昔日神童受到輿論熱議。十幾年前,遼寧的張炘煬十歲考入大學、十三歲讀碩士、十六歲讀博士,一路「開掛」,接連刷新全國紀錄。如今,二十八歲的他,不僅沒有什麼學術建樹,甚至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靠父母接濟,處於「擺爛」「躺平」的狀態,與往昔的光環相比判若雲泥。
類似的現代版「傷仲永」並非孤例。二○二一年,曾經的湖南神童魏永康病逝,也引發一片哀嘆。當年他十三歲考上大學,十七歲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錄取,三年後卻因成績不合格被勸退,從此「泯然眾人矣」。
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教育家葉聖陶進一步闡發認為,應該是:「給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啟迪智慧、鍛煉能力的種種條件,讓他們能動地利用這些條件,在德智體各方面逐步發展成長。」
教育不能如工業流水線那樣,千篇一律,用模具壓製速成。而應該如農夫種莊稼,耐心培育,在季節輪轉中自然生長。固然會有個別的苗株脫穎而出,然不論何等品種都需尊重成長規律,水、肥、光每樣都不可偏廢。
無論是「神童」還是「天才」,首先是人。張炘煬、魏永康從走上到跌落神壇,可以說都是家長一手釀成的苦酒。家長有走火入魔般的執念,將刷新最小年齡紀錄當成首要目標,只求學習成績,不及其餘,並醉心於販售育兒經。孩子卻成了犧牲品,隨着年齡增大,在社交溝通、生活自理等方面的短板日漸突出,並反噬學習。魏永康考入中國科學院後,甚至連天冷添衣都不會。
說到底,是像《病梅館記》「遏其生氣,以求重價」,還是像《種樹郭橐駝傳》「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注定了孩子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