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淵明的文章,我們學到了淡泊名利、歸隱自然的生活態度。然而,我又想,若然歷史改寫,假如陶淵明在他死前那一年,沒有拒絕江州刺史檀道濟的邀請而答應出仕,且在任內離世的話,後人又會如何評價他的文與人呢?
陶淵明超塵脫俗的心志,始終如一,但歷史上確有不少人偽裝隱士,借歸隱自然之名,實則等待機會追求名利爵祿。這些人反覆無常,除了叫親友與追隨者失望之外,更可能會傷了大自然之心。
南朝文人孔稚珪,寫了一篇《北山移文》。北山,即鍾山,在今南京市之北;移文,原是官府用來頒布政令的公文。《北山移文》卻是作者借北山神靈之名,說山神被一名偽隱士欺騙,故此拒絕這名官員路過北山的文章。
山神受騙的經過是怎樣的呢?原來,曾經有一名周君,乃「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山神以為他遁世隱居,卻發現他在草堂裏濫竽充數,在北山中偽裝隱士,「誘我松桂,欺我雲壑」。
這名周君,騙了松騙了雲騙了山,山神嘲諷此人,「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後黷」,說他當初暫時隱居山林,心裏卻染着俗氣,起先或許清正,後來卻變得污濁。
更令山神傷心的是祂目睹此人的變臉。當欽差車駕入山,詔書來到,此人立即變了模樣,「形馳魄散,志變神動」,在筵席上眉飛色舞,揮衣舞袖,「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簡單來說,就是俗氣之真身現形。
山神說「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感嘆從前有人拋棄官職而隱居海邊,現在卻有人脫去蘭衣而落在塵網。這不單是一場騙局,更是情騙!山神怨道,如此一來,「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雲誰侶」。總之,離人不再歸來,山神感到無比寂寞。
因此,當此人打算借路再遊北山,受情騙的山神以此文明言,拒絕這個負心漢重遊舊地。到頭來,我們應該學會了什麼?從一而終,對人,對自然,對志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