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樂問集/集體創作今昔\周光蓁

時間:2023-09-18 04:03:12來源:大公报

  香港管弦樂團慶祝職業化五十周年,安排著名小提琴家貝爾(Joshua Bell)委約創作的《元素》組曲在樂季揭幕作亞洲首演。可惜天公不作美,九月八日遇上史上最強暴雨,首演延至翌日下午進行。

  《元素》以「土、水、火、空氣、天.空、土」六個樂章組成,各元素由不同的作曲家為小提琴及樂隊譜寫。貝爾在場刊形容,「五人一同參與……集體創作」,乃「音樂史上的壯舉」。場刊封面列出《紐約時報》為「國際媒體夥伴」,那就不期然勾起一記五十年前的回憶。

  一九七三年九月,美國費城樂團歷史性訪京,演出四場音樂會,第三場是焦點所在。這個老牌樂團在元老指揮奧曼迪領導下,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獨奏是參與「集體創作」此曲的鋼琴家殷承宗。(見附圖)那是一個歷史時刻。《黃河》鋼協作為當時「革命樣板戲」之一,由資本主義第一大團在京畿演奏,意義不凡。可是問題正正出現在《紐約時報》一支樂評健筆。

  隨費城樂團訪華的哈羅克.勳伯格(Harold Schonberg)是紐時首席樂評人。在他的筆下,閔惠芬被形容為「二胡界的海費茲」、劉德海的琵琶有若結他大師塞戈維亞。可是他對《黃河》批評的極端程度,與令港樂改期的天氣不遑多讓。首先他引用費城樂團個別成員,戲稱《黃河》(Yellow River)為《黃熱病》(Yellow Fever),「中國音樂和華納兄弟〔電影音樂〕」的混血變種」,「也許是一首垃圾」。他特別譏笑《黃河》的集體創作,認為裏面的成員大概包括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等。時移世易,這位二○○三年去世的普立茲獎樂評人大概想像不到的是,他的本國美國一位頂級小提琴家以集體創作「壯舉」,為港樂誌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