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五官尋春\胡一峰

時間:2023-03-27 04:25:56來源:大公报

  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叫《找春天》,大意是春天來了,小朋友出門尋找,在田野上、樹梢頭、屋檐下把春天找到了。這個主題也被老師用來布置作文,寫來寫去,不出田間樹上、河解草發、花開雁來這一套。而今生活在城裏,四季流轉,停留在概念裏。北京的春天風大,前些年沙塵暴颳得厲害,春風摻着沙土的味道,是獨特的煩惱。這幾年環境有改觀,春風一吹漫天沙塵的景象少了,城裏種的樹更多了,花香四溢,別成一種春景。

  北方曲藝單弦有《春景》,各家唱詞略有不同,大意不出草木萌發,惜時催耕,內裏是農業文明的底色。曲中景致如今的城市裏也很少見,偶然聽一聽,借耳朵懷念過去的春天而已。

  又一個與春天親密接觸的機會是在餐桌上。春天的餐桌,自當有春菜,其中少不了的是野菜。吃野菜,有時是吃苦的代稱,有時是風雅的別號,後者又似乎是專屬於春天的。當然,到底是吃苦還是風雅,還要看吃的是什麼,也要看是誰吃。風雅系的野菜裏,資格老且受文人歡迎的,大約就是薺菜吧。薺菜長於路邊埂上,開起花來,星星點點,一副小可憐的清新樣子,味道也是清爽可口。稼軒詞「春在溪頭薺菜花」,則別有意趣地寫出了其經風雨的樂觀和倔強。

  「吃貨男神」蘇東坡對此物大為讚賞,稱其「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現在城裏人的餐桌上絕大多是大棚蔬菜,想從中找到節令氣息,實在是太難。我對薺菜卻一直抱有執念,以為從東坡的「天然之珍」到今天超市裏的速凍薺菜餛飩、飯店裏的薺菜肉絲,所用皆為野生。近日讀到唐大郎在六十年前為《大公報》寫的《滬濱短札》,才知道它早由野生改為家植,先是菜館委託農家代為栽種,後又由農場種植,一畝產量達三千斤。一想到這些薺菜在方正的田塊裏密密麻麻溫馴生長,滋味好像不那麼可口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