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我完善/互惠原理\米哈

時間:2023-03-10 04:25:31來源:大公报

  上回提到,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經典作《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一書,歸納了一系列可以影響人類行為的心理機制,並以個人與歷史例子說明。其中一個提到的例子是這樣的:

  在一九七○年代,一個印度教派組織開始在美國街上向途人免費派花。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善事,引起了當時不少途人的不滿,認為他們的舉動阻街。但意外的是,哪怕途人認為派花者滋擾,還是有相當多取了花的人願意花錢捐贈該組織。為什麼呢?

  席爾迪尼稱之謂「互惠原理」,而以我們的文化來說,就是「還人情債」。我們不喜歡欠人家人情,所以當我們受惠了(哪怕是對方強行將「恩惠」,如一朵花給予我們),也會想盡量償還這個恩惠。

  同理,當一個人想你幫助他,他往往會以給你(本來未必需要的)恩惠或所謂「甜頭」來開始,並透過互惠原理,等待你以償還形式幫助他。這做法廣見於各種市場推廣活動,也見於不少人的人際網絡。

  此外,推銷者也會以「比較原則」來影響你的判斷。席爾迪尼分享了一次個人經驗:有次,他在街上遇到一名童軍,童軍向他兜售一張昂貴的童軍獎券。席爾迪尼拒絕了,但童軍立即轉而請他買一條一美元的朱古力棒作捐款之用。席爾迪尼立即掏腰包付錢。

  試想一想:若童軍第一次出售的是朱古力棒,作者很可能拒絕了,並就此離去。然而,當童軍提供的第一個選項是昂貴的童軍獎券,而第二選項是一美元朱古力棒時,作者的心理便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並樂意買了後者。

  當你認識到「互惠原理」與「比較原則」之後,很可能會想:朋友的幫助與推介會否都是出於此等理論,並想藉此影響我呢?難道世上只有功利式的博弈,而沒有了真誠的相處嗎?

  放心!席爾迪尼以其他的實驗與事例證明了一個要點:透過有戒心的反思,人們是有能力分辨什麼是爾虞我詐的心理戰,什麼是誠實待人的善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