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園/牛椋鳥行為\蓬山

時間:2023-03-10 04:25:31來源:大公报

  最近看到一部自然紀錄片,講的是非洲的牛椋鳥。這種紅嘴小鳥,平時覓食方式就是飛到河馬、斑馬、犀牛、水牛、羚羊、長頸鹿等大型動物身上啄食寄生蟲。

  然而牠最喜歡的事物,則是新鮮血液。牠們嗜血成性,是名副其實的「吸血鬼」。一旦動物有傷口流血,牛椋鳥對寄生蟲就失去了興趣,而是瘋狂啄食傷口吸血,並且故意把傷口弄得更大更深,不讓傷口癒合,從而源源不斷獲得血液。而一些動物往往會因傷口感染死亡。

  這讓筆者突然想起前幾年看過的劇集《巴不得媽媽》。劇中那位新聞總監,讓下屬去挖掘一樁明星恩怨時說:「我不會說什麼不要在人家的傷口上撒鹽,我們的責任,是讓傷口曝光,挖開那個傷口,就算傷口結了痂,也要把它挖開。」

  這豈非就是一種牛椋鳥行為?而如今是一個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傳播時代。新聞早已不再操之於少數專業機構手中,人人都有麥克風。大量的自媒體魚龍混雜,「牛椋鳥」成群,將挖掘傷口作為生存之道,不停地挖掘加深傷口。甚至沒有傷口,也要想方設法製造傷口,只為了便於「吸血」。各路「鍵盤俠」「人肉搜索」「網絡爆破」,用各種煽情字眼帶節奏、博眼球,以此賺取流量。

  前不久,「網暴劉學州」案正式開庭。而劉學州因不堪網暴自殺,已過去一年多。這位悲劇少年,歷盡艱辛找到親生父母,卻發現自己當年是被拋棄的。生父生母早已各自成家,他難以被接納,反而被生母在微信上拉黑,並指責他索要財物。網上各種的爆料、內幕、騷擾、跟蹤、辱罵晝夜不休湧向他。最終他徹底崩潰,留下七千字遺書,結束了自己十五歲的生命。

  而眾多的「牛椋鳥」們,蘸「人血饅頭」,吃得津津有味,又飛向了下一個目標。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