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阿Q精神」與幽默\輕羽

時間:2022-03-15 04:25:10來源:大公报

  舊社會的中國人曾經有很多陋習,在文學家筆下表露無遺,經典例子就是魯迅創作的小說人物阿Q。一九五八年香港便曾將《阿Q正傳》搬上銀幕,由關山擔任男主角。電視劇亦曾拍攝阿Q,性格演員江毅將小人物的個性演繹得活靈活現。不過,香港的影視媒體主要將阿Q塑造成喜劇或悲劇人物,無論阿Q貪戀小尼姑,抑或被他人揪着辮子打得體無完膚,阿Q都嬉皮笑臉的避過沒事。魯迅實際是藉着阿Q的自我迷醉,諷刺舊社會某些人不知進取,自欺欺人,由是而被稱為「阿Q精神」。

  另一位巨匠林語堂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學風格,他認為「幽默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林語堂的演講妙語如珠,文筆幽默風趣,讓讀者感到人生充滿喜悅,凡事都可以輕鬆面對。

  我覺得現代人有時會將「阿Q精神」和幽默感混為一談,前者其實是一種批判,將某些人的自我安慰和迷思,透過滑稽的手法表現出來;後者則是一種智慧,也是一股樂天的人生態度。二者之間並沒有矛盾,但卻應細緻分清本質和展示目的。

  以往一些香港人也愛談阿Q,就像是俗話「跌落地揦返拃沙」,形容遇到尷尬情境便要藉意掩飾,總之就是為自己保存顏面至為重要。又例如在極端惡劣環境之下,有人會「置之死地而後生」,卻不理會實際環境的情況,以及其他人是否都有共同意願來面對目標。就以抗疫的過程為例,有些人現在仍覺得香港七百多萬人,當中只有數十萬人受到感染,就像是滄海一粟,情況並不見得很壞。亦有人以為「群體免疫」是目標,冒險染疫為求未來獲得抗體。

  我只覺得以幽默態度面對疫情,可以在艱難環境紓緩壓力,但若純以「阿Q精神」來應對現時的危急情況,則容易自招損失,亦危害周邊親友的安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