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衞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聯合開展對「黃金食品」的專項整治,禁止將金箔類物質用於食品製作。這些年,黃金食品大行其道,金箔酒、金箔冰激凌、金箔巧克力、金箔鮑翅等,濃濃的土豪風,價格動輒幾十萬。「貼金」成了商家撈錢的捷徑,不斷花樣翻新,推波助瀾。
好在,「黃金食品」有一個美德,那就是不坑害窮人。筆者當然也是「君子固窮」的一員,但偶爾也曾有機會見識金箔壽司、金粉蛋糕。其造型固然精美華麗,而一想到這畢竟是入口之物,心裏未免惶懼。古人吞金自殺的故事,自古以來不絕於書。魏晉亂世,金屑酒幾乎成了宮廷權鬥血雨腥風的必備佐料。趙王司馬倫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齎金屑酒賜後死」;天道循環,後來司馬倫自己又被賜金屑酒自盡。所以,這金子怎能入口呢?
「金屑酒」與如今的金箔酒等不同,大概率還添加有劇毒物質。純金雖然無毒,但也並無什麼特別的營養價值、保健功能,反而會危害健康。《紅樓夢》裏尤二姐吞金自盡前就自思「常聽見人說,生金子可以墜死」,也就是因為黃金密度高,會壓迫墜穿腸胃造成大出血。金箔、金粉固然沒有金塊那麼重,但金質如果不及時排除體外,也有損傷腸胃的隱患。
而食金之風,其實主要在於滿足一種扭曲的消費心理,或是炫富,或是獵奇,背離文明理念,是不折不扣的「拜金主義」,奢靡浪費,窮奢極欲,要說暴殄天物也不為過。說起來很諷刺,那些高貴的金箔,並沒有留在食客體內益壽延年,其實原封不動被排入下水道。西晉駙馬王濟,用金子鋪設跑馬場;清代揚州鹽商,將金箔絲撒到長江上,只為觀賞那金光閃閃的景象。黃金食品,實質上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