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替身書架」\胡一峰

時間:2022-01-21 04:25:12來源:大公报

  網絡化的生活是透明的。我們去了哪裏,吃了什麼,都被展示在互聯網造就的橱窗裏。活在橱窗裏的人,彷彿是被展覽的模特兒,身體、動作和表情皆屬於觀者。而進入橱窗的門把手,在智能產品小小觸屏之上。面對屏幕,確須三思而後「點」。

  「微信讀書」這個軟件裏有「書架」一項,當你把某書「加入」書架,這本書連同它被你閱讀的情況就會展示出來。關注了你的書友,可以像上家拜訪的朋友參觀書櫃,看到你收藏了哪些書,哪幾本「讀完」了,哪幾本只是被收藏而已。

  有個作家說過,了解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的書櫃。書是人的鏡子,書櫃裏的藏貨,顯出一個人的情趣與氣度。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裏描寫「大姐夫」,說他的「書庫」裏只有《五虎平西》《三國志演義》以及幼時讀過的《六言雜字》等幾本書,就這幾本書,也是拿起又放下,生動刻畫出只愛玩鴿子、不事生產的八旗「廢材」形象。當然,大姐夫對此安之若素,視如老祖宗賜下的無上福蔭。

  讀書也流露出內心的隱秘角落。林黛玉若不是脫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薛寶釵也無從發現她偷讀《牡丹亭》這些「壞書」。如在今日,林妹妹的網絡讀書紀錄早就曝光於大觀園眾人矣。

  可見,無論保護閱讀隱私,還是維護個體形象,書架至關重要。事物總是相生相剋,互聯網在暴露你的一切以至於極致時,又悄悄提供躲避目光轟炸的防空洞。比如,「微信讀書」為用戶提供了「替身書架」。你可以選一些書放進去,用作展示,至於讀不讀,就無所謂了。因為,這些書是用來裝門面的,只是你在閱讀空間的「人設」。

  或許,網絡化進一步加深的新內容,是給網民建造網絡「替身」。於此,不但可略見元宇宙的影子,互聯網帶來的隱私等問題或許也將找到新的解決之法,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解鈴還須繫鈴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