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現無足兩棲動物蚓螈(caecilian),由於此生物外表與男性生殖器相似,因此有「陰莖蛇」之稱。近年在同一水域已發現不少蚓螈,美國官方大為緊張,正調查牠們從何而來、棲息情況。
最早在兩百年前,人類已記錄蚓螈現身於巴西熱帶雨林中,專家懷疑在美國發現的物種是逃脫出來或遭棄養的寵物。蚓螈屬於兩棲動物,多數終生棲息在池沼或地底下,透過臉部觸手獵捕白蟻、蝸牛、青蛙、蜥蜴或小型蛇類等,對人類不構成威脅。既然不構成威脅,為何仍要煞有介事展開調查?因為這種外來物種對當地生態可能造成不平衡,外來物種可以迅速繁殖,擠壓其他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
記得二○○三年,在新界的山貝河發現一條鱷魚,捕獲後被收養在濕地公園改名為「貝貝」。貝貝也是外來物種,應該是被棄養的寵物。很多人有個美麗的誤解,以為在香港濕地公園得以觀賞到難得一見的灣鱷,何樂而不為呢?
舉個例子,在一個地方司空見慣或是美味的食物,遷居到另一個地方,隨時變成害蟲。以中國人喜歡食的大閘蟹為例,近年在德國、英國、美洲等落地生根,威脅到當地的自然生態。
一九一二年,一位漁夫在德國北部的河畔發現一隻毛茸茸、爬行似醉酒的小傢伙,當地人從未見過這種奇怪生物,甚至把牠送到當地博物館。相信首批大閘蟹是依附來往中歐兩地輪船的船底而「偷渡」到彼岸的。
經過百多年的繁殖,加上沒有天敵,大閘蟹已經成為時下德國境內唯一的淡水蟹種。據梅克倫堡當地漁民介紹,自從大閘蟹入侵,附近的淡水水產從原來的年產一百五十噸降低到目前的六十噸,漁民們只能倒賣荷蘭、丹麥及波蘭的鰻魚、鱒魚補貼收入。
一般人不知道,全球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均超過四千億美元,各國都嚴陣以待防治外來生物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