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 B.下 C.上下皆是 D.上下皆不是
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有沒有喚起學生時代的回憶?不要以為離開校園,領過公開考試成績單、大學文憑、駕駛執照,就不必再接觸考卷上常常出現的選擇題。其實,每天睜開眼,就要作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上班或請假;穿淺色、深色還是深淺搭配;早餐吃中式、西式、港式還是以上皆不吃……基本上,生活甚至人生是由不同的選擇構建而成。
許多人以為,遇到選擇題(multiple choice question)就好了,因不必費神思考、長篇大論、暴露弱點,不懂的話大可擲骰子決定,或者每道題也選C,盡量提高答對機率。在學校裏,這蒙混過關的心態或許可行,但面對現實人生,有那麼容易簡單嗎?我的主業雖是文科,但也曉得人生除選擇以外也充滿變數,每個決定更牽涉主觀及客觀因素的影響。答考卷,已有出題者設定選擇,考生只需剔選其一;現實卻不會有人事事代勞篩選可行和合邏輯的答案以供選擇,而是連有什麼選擇也要親力親為自行思考。例如由中環到尖沙咀,一個具香港生活經驗的普通成人,按常理會知道可選乘的士、巴士、地鐵、渡海小輪或私家車,但若然在其選擇內還包括徒步走過香港海底隧道和跳進維港遊過對岸,那就只有默默祝福他早日得道成仙。
對測考稍有經驗心得的,都知道選擇題不容小覷。它往往比問答題更難,佔分比例卻常常較少,非常「雞肋」。然而,若要追求卓越,選擇題是不容有失的。選擇題最早出現於一九一四年Fredrick J. Kelly於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招募新兵的測試。時至今天,人們當然已知道這題型的優劣和局限,也作了不少優化改良,例如某些測考已採用不選答案比錯選答案扣分更少的方法,讓考生陷入兩難,減少僥幸得分的機率。認命又好,無奈也罷,人類自出娘胎,倘若智力正常,選擇總會隨成長撲面而來,免不了浮沉於一浪接一浪之中。沒洞悉實況的人,只慨嘆時不予我、仇富怨貧,卻連生活最基本的選擇題也不肯花心機、時間和力氣好好思考決定,一是懶洋洋地隨波逐流,一是非理性地盲目前衝,到頭來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滿身傷痕,即使手執多張學歷文憑、能力證書與專業執照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