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童眼觀世/留存道vs斷捨離\梁 戴

時間:2020-11-19 04:24:26來源:大公報

  近年日本颳起一股「斷捨離」的風氣,甚至吹到香港、歐美等地,內地則興起「留存道」,兩者有同有異。相同點是對治消費型社會的後遺症,不同點則是「斷捨離」教導大家哪些應該扔掉,崇尚極簡的生活,「留存道」則是教導如何進行「空間規劃」,有技巧地整理衣櫃、儲物櫃,以盡量保留心愛的物品。

  筆者成長於物質匱乏的年代,自小培養出有需要才買、買了亦要物盡其用的習慣,然而家人中有幾個購物狂,行街購物以至網購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由於香港人居住面積普遍不大,每年都要清理一大堆衣物、傢具、雜物,一部分捐給慈善機構,一部分只能進入堆填區。最令筆者費解的是,部分物品甚至是全新的,或者只是用了一兩次。

  最近在書店看到一本名為《留存道》的書,作者是被稱為中國專業衣櫥管理行業創始人的卞櫟淳。她提出「斷捨離」並不適合中國人,於是創立「留存道」生活/心靈式整理哲學,據說幾年間整理過的衣櫥鋪滿一百二十個籃球場,她的金句是:「不必強迫自己扔扔扔,你可以Hold住你喜歡的一切!」

  現時內地從事衣櫥管理行業的人數有三千多人,而且收費不菲。上門空間規劃診斷:幫助用戶做整理前的規劃,並教授整理方法,按次計費,三百八十八元/次;以衣櫥橫向延米數收費,九百九十元/延米。以每個家庭兩房一廳計算,每個房間有二點五延米衣櫥,平均每戶整理費為五千元左右……不要以為這是有錢階層的玩意,很多中產原來都有這個需要,今年衣櫥管理行業的營業額,預計高達一千億元人民幣。

  「雙11」狂歡節剛過,交易破紀錄,在經濟受疫情打擊下,仿如打了一支強心針。然而筆者心裏始終有個疑惑,買入的物品,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抑或是商家的宣傳技巧令你覺得「需要」及「想要」呢?衝動消費過後,收納師肯定又其門如市了。

逢周二、四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