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廟會法則和雙11\胡一峰

時間:2020-11-11 04:24:25來源:大公報

  十一月十一日,原本是個毫無公共意義的日子,現在成了一個「節日」,而且這個「節日」主題很奇怪──購物,換句話說:花錢。花錢也能成為一個節日,說明消費在當下社會的重要性,也說明作為文化的「消費」的強大塑造力。當然,雙11也表明了社會觀念的顛覆,「你就會變着法兒花錢」,在以前絕不是句好話,而雙11最直白的內涵正是花式花錢。

  天下的節日都是人造的,但雙11的人造意味更強。比如,中秋、端午,也被昵稱為「月餅節」「糉子節」,隱喻透露出小民對過節的真實期盼,但在月餅和糉子之上,多少附着了些傳說,使其具有了審美意義。而雙11連編個故事的耐心都沒有,直接告訴你:花錢吧!

  細考起來,雙11和花錢沒有一毛錢關係。它最早和「節」連在一起時,被稱為「光棍節」,取「11月11日」四棍象形之意,這多少還有點想像力。當然,「光棍節」本身於史無徵。古人觀念中的「光棍」不是個好詞,更不會為其設節了。我記得,約莫十年前,京城某報記者專門尋訪過「光棍節」的來歷。較可採信的約有二說,一為南京大學起源說,二為北京理工大學起源說,又據說後者更早一些。記者還聯繫上了當年想出創意的北理工學生,接受採訪時此人已是一位機長。從其回憶來看,也是無心插柳之舉。等到電商平台接過光棍節已有的熱度,把它包裝成購物節,則是有心栽花了。有意思的是,這朵花越開越大。

  雙11有點像廟會,只是這場廟會是在虛擬空間舉辦的,複雜的紅包算法,雲山霧罩的「折上折」,把趕集的人繞得暈頭轉向。以我的經歷而論,廟會上當寶搶購回來的「便宜貨」,回到家大都成了雞肋,這條「廟會法則」,經常也適用於雙11。投身雙11購物大潮,心態又有點像抓娃娃,所樂在抓,至於能否抓到、抓到什麼,反在其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