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刷到一條「山林雨聲」。畫面中,一座建在半山腰上的廟,適逢大雨,一位僧人獨立檐下,默誦經文。發布者說,地點在佛國普陀,聽之有安神減壓之效。普陀山,我曾去過幾次,可惜視頻畫面太小,分辨不出是哪座寺廟。看了一會兒,倒確有心神清爽之感。
說到壓力,想起一次在外地開會,空閒時聽到與會數人交流安眠藥服用心得。我大概因不求上進或沒心沒肺,年來所苦者,犯困耳,很少有失眠的經歷,這時聽到多種安眠藥品牌、療效,大長見識。
這年頭,人人都覺壓力大。於是,「亞歷山大」成了網絡流行語。這位古代君王,如地下有靈,耳朵估計要熱得受不了。還有「鴨梨山大」等各種表情包,變着法兒地訴說人們內心的焦躁。「亞歷山大」到了中國,健身、美食、休閒、旅遊,紛紛打起了「減壓牌」。聽雨減壓,不論療效如何,大概是最廉價的一種了。
其實,聽雨自古便是雅事。古人的壓力可能沒有現代人這麼大,但古人也喜歡聽雨。雨本是水珠,沒有聲音,也沒法聽,與物相觸,或被風催動、破空襲來,才發出各種響動。
李商隱詩曰「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杭州「西湖十景」裏有「曲院風荷」一景。枯荷聽雨,便是那兒的保留節目。既是枯荷,自然已到秋天。秋雨自帶愁緒,打在枯敗的荷葉上,清淒感人。植物之葉,一旦乾枯,大多捲曲。荷葉面積大,一捲起來更百折千回,或許是這個原因,雨聲擊落時,聲音多了些層次感。
能聽雨的當然不止荷葉,至少還有梧桐。批評家認為詠馬嵬事最佳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高力士一句「這諸樣草木,皆有雨聲,豈獨梧桐」,引出了唐明皇一篇「聽雨系」植物的論文,歷數楊柳雨、梅子雨、杏花雨、梨花雨、荷花雨、豆花雨,皆不似梧桐雨驚魂破夢,把中唐的明皇變作了西帝「亞歷山大」、淚染龍袍。只是這時所聽之雨,不是減壓卻是增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