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筆畫是多種多樣的,諸種筆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方向的,如橫、豎等,一類是多方向的,如橫折、豎彎鈎等。多方向的筆畫可以看作是由單方向的筆畫合成的,比如橫折是由橫和豎連接而成的,豎鈎是由豎和鈎連接而成的。這樣,楷書的筆畫便可分為「基本筆畫」與「合成筆畫」。隨着合成次數的增加,筆畫的線條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比如豎鈎是由兩個基本筆畫合成,橫折鈎(「刀」的第一筆)是由三個基本筆畫合成,橫折折撇(「及」字的第二筆)是由四個基本筆畫合成,橫折折折鈎(「乃」的第二筆)是由五個基本筆畫合成。楷書的書寫元素是筆畫,筆畫又是由基本筆畫以及基本筆畫的結合構成的,所以只要找出這些基本筆畫,就真的可以「該於萬字」了,而這正是「永字八法」的一大貢獻。當然,嚴格地看,「八法」中的「啄」(短撇)和「掠」(長撇)可以歸為一類,「八法」可以歸併為「七法」,點、橫、豎、鈎、挑、撇、捺堪稱構成楷書世界的原子。或許原本就只有「七法」,為了方便記憶而把它們納入一個「永」字,又因為「永」字而把撇劃分成了短撇和長撇兩種。提煉出「八法」,就可讓楷書繁雜的筆畫顯示出清晰的秩序。
除了有助於理解文字,「永字八法」也有助於學習書法。從眾多筆畫中提煉出基本筆畫,可謂化繁為簡。而書法藝術的點畫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眾點齊列,各有不同。研習一種法帖,如果循着基本筆畫的線索,把握這種法帖中各種筆畫的多種寫法,就可以深化日常臨帖之所得,這樣的過程可謂執簡馭繁。
不過,「永字八法」的作用也曾被誇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甚而有傳說雲:「昔逸少攻書多載,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這不是執簡馭繁,而是執簡棄繁了。對拘泥於「永字八法」的做法,唐人林蘊早有批駁:「常人雲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