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微言錄\藏書的歸宿\葦 鳴

時間:2019-09-16 04:24:06來源:大公報

  吾師饒宗頤先生,生前曾與香港大學有約,大意是他在中華文化這個領域辛苦耕耘了六七十年,所得藏書約有數萬冊(包括各種期刊也逐冊計算在內),會全數捐贈給香港大學,以化私為公,回饋社會。饒先生相信:學者和文人,把藏書捐贈給公立大學或公共圖書館,以傳諸後世,本就是這些書本一個最佳的歸宿。

  先生一向視利益如優曇波羅,蓋他相信一切皆隨緣而生,而須臾之間亦可盡歸寂滅,所以他沒有太多物質上的佔有慾;這可能跟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家庭和個人的艱難經歷有關吧,這些故事以後我會再詳細寫。至於他的藏書,從二○○三年秋季起,已分批送到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作為館藏,並由港大圖書館負責編目的工作;目前已到館的大約有四萬多冊,還有萬餘冊還在他生前住過的寓所裏;而一切相關的工作仍在進行中。

  按照先生的意思,港大饒館其中一個性質是傳統的藏書樓,他並親自命名為「選堂文庫」,目的是要以自己的藏書為基礎,來吸引其他學者和文人也把藏書捐贈給文庫,從而希望可以由小做大,最終能夠媲美著名的東洋文庫。多年來文庫已經先後收到了水原渭江、楊勇、林子昇、單周堯、黃繼持、黎活仁、王國恩、鄧偉雄、吳本煥、劉是龍等學者和文人所捐贈的藏書約近二萬冊,可謂略具規模了。這些藏書當然也是選堂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可惜因為資源和管理上的原因,暫時只能在倉庫裏休眠,未能體現它們真正的價值,不無遺憾。

  老實說,港大對中華傳統文化並沒有足夠的重視,在相關領域的資源投放、政策和管理等等也總是並不到位的。港大饒館成立至今已十六年了,現在看來也只能繼續慘淡經營。不久我便退休,而最教我放心不下的,還是館內這些承載了昔日殖民統治時期堅守民族文化百年艱辛歲月的藏書。

  逢周一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