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在港求醫二三事\侘寂

時間:2018-09-08 03:17:04來源:大公報

  來香港的這幾年,鮮少生病。唯有幾年前有一次感冒發燒,兩日不退,便去了一家朋友推薦的診所。結果吃了藥之後引起過敏,想看皮膚科卻被告知預約已去到半年後。最終只能北上深圳的醫院看診。那次之後,偶爾有個頭疼腦熱,吃點藥房買的藥,便對付過去。除了每年固定的體檢,幾乎都不會到診所「報到」。

  在香港看病,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若你是香港居民,去公立醫院看病,診金低廉,但相對的,就有輪候排隊問題。這個輪候排隊,不單是每天在門診的輪候排隊,還有某些檢查項目或某些手術的輪候排隊。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將來求醫的人按照情況緊急程度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五類,以確保將醫療資源優先提供給最有需要的人。

  這樣的分級制度在大部分時候是高效的,但有時候對於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問題不大,實際上情況比較緊急的病患來說,就不那麼友好。曾經有位朋友,在下樓梯時突然昏迷,緊接着摔傷了腿。被送到醫院後卻被判斷為次緊急,下午入院,直到夜裏才輪到她就醫,全部處理完回到家時,已過凌晨。

  而專科或手術的輪候,那就要以月甚至以年為單位來計算了。我曾想預約公立醫院的洗牙服務,但打電話諮詢時發現輪候時長為八個月。還有位朋友體檢時檢查出需要做個小手術,轉介到公立醫院後,等了一年半,終於在去年春節前把手術做了。前後三天,花費三百港元。對於大部分沒有醫療保險的香港市民來說,公立醫院是就醫首選。但動輒半年、一年甚至兩年的等待時間,恐怕等到的時候,病症已是另一個模樣。

  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看私家醫生的港人不在少數。中醫也頗受青睞。大街上總能看到中醫問診的牌匾,口碑在外的醫師同樣也需要提前預約,但輪候時間肯定不用以月為單位計算。儘管香港現有醫療制度已頗為完善,但在輪候時間方面,還有改善空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