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米從哪裏來?\陸布衣

時間:2018-09-04 03:16:59來源:大公報

  宋代曾敏行的筆記《獨醒雜誌》卷第十有《蔡京諸孫不知稼穡》:

  蔡京的孫子們,生活一向無憂無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不知道勞動的艱辛。有一天,蔡爺爺和孫子們開起了玩笑:你們整天只知道吃飯,誰能告訴我,這米是從哪裏來的?一孫子急忙答道:米是從石臼裏舂出來的。蔡京哈哈大笑。另一個孫子慢騰騰地更正:不對,我看見米是從席子裏舀出來的。當時京師運米,都是用席子做成的袋裝着的。

  官宦人家的孩子,不知稼穡之辛,基本上是普遍現象。蔡大人高居相位,以他的角度看,也是在憂國憂民,下一代這麼不懂事,還怎麼接班呢?這麼忙碌操心一輩子,為的是誰,不就是為子孫嗎?他以自己親身經歷,時刻告誡自己,富不過三代,太有道理了,如何才能讓蔡家長久的大好形勢保持下去呢,唯一的辦法,只能從繼承人上着手,要是將來的繼承人,都能像他一樣,深深愛惜權力,並深知權力帶來的巨大好處,那就必須努力再努力,做一些必要的體力勞動,這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好辦法,子孫們唯有吃過苦,才能吃得了苦;唯有吃過苦,才知甜中甜。

  顯然,這並不能全怪子孫們。其實,他的孫子們也是看見過勞動場景的,僕人們將稻穀舂成米,僕人們將米抬進倉庫,米不就是這樣來的嗎?要怪蔡的兒子們,怪他自己,忙於權力的紛爭,忙於奢侈的享受。

  時光在延續,現代,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知道米是從哪裏來的。明代宋應星說的稻要經過八種災難,種子入倉、撒播、鳥災、成活、蟲災、燒禾、水災、狂風陰雨,這樣才能變成米,不過,這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起。說到底,不知道米從哪裏來,也是一種能力的缺失,一種人類自我更新能力的缺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