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戲劇一般被分類為正劇及喜劇,前者包含悲劇成分,反映人生狀態;後者探索生命光明一面和諷刺人生百態。正劇和喜劇本無深淺或優劣之分,但一般評論都較着重正劇的成就,容易忽略喜劇的成績。
紐.西蒙是美國現代戲劇的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是一位多產的編劇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撰寫的舞台劇本,幽默風趣,清新雋永,甚受觀眾喜愛,令他多年來得到的演出版權費達數千萬美元之巨,可說是名利雙收。
香港劇壇曾經翻譯演出不少西蒙的作品,我並沒有科學化的正式統計紀錄,但西蒙的作品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因而令我勾起段段回憶……
根據王賡武編著的《香港史新編(增訂版)》所述,一九八三年成立的聯肇有限公司製作由明星演員擔演的舞台劇,第二齣製作《鬼馬鴛鴦》就是西蒙的作品。該劇由張之珏導演,演員包括馮寶寶、梁家輝、岳華,成功吸引普羅階層觀眾進入劇場觀賞話劇。
香港演藝學院於八十年代中期成立,一九八八年戲劇學院由張之珏導演學生演出《少年十五二十時》,翌年再演《衝上雲霄》,兩劇都是西蒙半自傳式的作品,藉着十五歲的少年自白,述說一家七口的倫理親情,故事的年輕主角就是西蒙自己的縮影。《少》劇於二○一六年在屯門大會堂由普劇場全新製作,並將背景改編成為香港,令觀眾看得更加親切。
我對西蒙兩齣粵語版本的喜劇尤其鍾愛。一九九一年灣仔劇團演出的《再見女郎》,當年由羅冠蘭及戲劇家何偉龍主演,該劇的主題曲《Goodbye Girl》無論在電影版抑或舞台版,都令觀眾感情激盪。一九九六年第四線劇社演出的《廿三樓、搞笑友》獲得第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及被列入九大最受歡迎演出製作獎。
紐.西蒙於八月廿六日在紐約逝世,享年九十一歲。他留下的精彩喜劇,將繼續在舞台上為觀眾提供人生的光明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