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開迎新派對,找小店贊助二百隻雞翼,半夜在人家睡夢正酣時傳訊息要求店主提早兩小時交貨,但店主預備好之後卻「玩失蹤」,最後在店主追問下,才回覆「Sorry」和「取消」,店主想指摘其浪費食物,對方卻立刻封鎖店主的電話。店主或許憤怒無處發泄,只好在網上公開事件,全城嘩然,「推了上報」,成為社會新聞。
事情鬧大了,大學學生會連同活動主辦人立即公開和親身向店主道歉,店主亦接受,滿以為一場茶杯裏的風波已然平息,豈料那班大學生原來憤憤不平,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你一言我一語,歪理蔚為奇觀:「你贊助我一定要?」「如果店主把雞翼丟掉,浪費的是店主不是大學生」「由送出去變成賣出去,不是賺更多嗎?」「二百隻雞翼也賣不出去,還想開店?」
大學生不知錯,不但找一堆「道理」來自我開脫,還怪到店主頭上來。我們有千百種指摘的說話可以罵,但細心想想,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真的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就是明明是自己錯,卻因為別人把事情公開,讓老師知道,讓父母知道,而遷怒於人?有,像小學那一年,弟弟告訴父母我做了一些難以啟齒的事(到今天我也說不出口,真的難以啟齒),之後我有一個月不跟弟弟說話,直到他向我道歉為止。
「很小事而已,根本不能相比。」你可能會這樣說。事件固然較為芝麻綠豆,但箇中的心態、性質,是一樣的。那時候,心裏難道真的不知道錯的是自己嗎?知道,但就是想找出氣袋,心裏只有一句「如果弟弟不告訴父母,不就沒事了嗎?」換回今次的場景,大學生們心裏的話是:「如果店主不公開,不就沒事了嗎?」
這不是道理,但也不能單單視之為歪理。在道了歉,承擔了責任之後,我們有時需要在心理上的一點紓緩,比如將過失分一點給別人,也是發泄的一部分,只是想令自己好過一點而已──總比一些永不道歉的成年人好。
只是,一切都在網絡這個公開場合進行,就變成眾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