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外國人譯名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叫作「名從主人」。亦即主人家如果自己取好了中文名字,就原文照用;如果沒有,則中方按照譯名規則進行翻譯。比如前美國駐華大使James Sasser,取了中文名字尚慕傑;而現任大使Terry Branstad沒有自取中文名字,則音譯為布蘭斯塔德。
事實上,現在許多外國政要,都習慣於取一個中式名字,如德國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這種做法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是拉近與中國人心理距離的好辦法。有的還用上了複姓,像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Jaap de Hoop Scheffer)的中文名字,就相當成功,讓人聯想到如今安眠在杭州的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
柬埔寨政府二○○三年曾給當地中文媒體發公函,要求將首相洪森的中文譯名字更改為「雲升」。柬埔寨新聞部國務秘書的解釋是,有人認為根據中文字面上講「雲升」寓意比「洪森」好,而首相本人同意了這個建議。不過一年後,中文譯名又改回了「洪森」。這是「名從主人」的典型例子。
當然,給外國人譯名時也有故意破壞規則的時候。如一九五一年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將麥克阿瑟解職,任命Matthew Bunker Ridgway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這名字本應譯為「李奇威」,但兩國交戰,豈能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呢?於是故意譯為「李奇微」。
那時的北京街頭一邊翻着報紙一邊評論時局的「侃爺」們,聊天的畫風是這樣的:「看見了嗎?麥克阿琴(不認識瑟而讀錯字)滾蛋了,又新來了一個姓李的小子,肯定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不會是李承晚(韓國總統)的親戚吧?」
(譯名趣談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