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透過跨專科合作,揭示抗精神病藥增加罕見副作用風險。
【大公報訊】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患者往往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然而部分藥物可能帶來泌乳素升高、免疫功能受損等潛在風險。過去相關研究多限於小型或單一中心數據,難以準確評估罕見不良反應的實際發生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透過跨專科合作,結合嚴謹的流行病學方法,運用醫院管理局全港性大數據,完成了兩項具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頂尖精神醫學期刊《World Psychiatry》與《The Lancet Psychiatry》。這些發現不僅為藥物監管與臨床用藥提供具體依據,更確立了香港在全球精神科藥物安全大數據研究中的領導地位。
研究團隊分析逾八萬名本港初次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女性的數據,發現長期使用會導致泌乳素升高的藥物(如利培酮、氟哌啶醇等常用抗精神病藥),患婦科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發生率,較使用非泌乳素升高型藥物者高出近一倍。具體而言,每2300名女性長期服用此類藥物,預計會多出一宗婦科癌症病例。
另一項研究涵蓋超過一萬名本港精神分裂症患者,結果顯示使用強效抗精神病藥氯氮平的患者,發生各類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腸胃炎等)的風險,比使用另一常用抗精神病藥奧氮平的患者高出約25%。以實際數字來看,每100名使用氯氮平的患者中,每年約會增加1至2宗感染個案。此風險在55歲以上年長患者中尤為顯著,其每年因感染就醫的頻率明顯高於年輕患者。
提議建立藥物安全系統
大數據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用藥指引與政策,這兩項研究為精神科藥物安全領域提供了關鍵證據。針對高齡女性或有婦科癌症家族史的患者,醫生可優先考慮選用非泌乳素升高型藥物,或加強泌乳素監測與婦科檢查。對於使用氯氮平的患者(特別是年長者),除例行血液監測外,應定期評估呼吸道症狀、建議接種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疫苗,並及時處理感染問題。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兼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助理教授黎子駿教授表示:「我們建議與衞生當局、醫管局及監管機構合作,建立『即時學習型』藥物安全系統,將大數據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臨床指引與政策,提升本地乃至全球精神科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