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在顏色「家族」中,並沒有以「顏值」取勝,比起紅、黃、綠等色彩,第一眼並沒有取得人們歡心。待大家在體驗和實踐中,知道它的內涵和價值,自是另眼相待。
看每天鋪天蓋地來自電腦、書本、報紙雜誌的訊息,其內容文字不都是黑色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公告,文字更離不開黑色,因為黑色沉穩莊重,是其他顏色難以替代的。
也許書畫家對黑色更有體會。研墨提筆,揮毫潑墨,當黝黑的墨水隨筆尖飛舞時,心中的情懷立刻在紙上呈現。雖然人們欣賞的是書法和圖畫的藝術造詣,但黑色線條無疑是這些藝術的載體。
自從蔡倫發明造紙,黑色的字讓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加廣泛。白紙黑字,記載着千秋百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演化。黑色,在不知不覺中,扶助文字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和文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到黑色的蹤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然氣和電熱在老百姓廚房中還很少見,城市居民煮飯燒菜都是用煤。黑不溜秋的煤,被稱為「黑金」,沒有它,不少家庭可能要斷炊。
記得當時大家使用的多是「蜂窩爐」,而限量供應的是煤粉,所以要先把煤粉加入從海邊挖來的黏泥,倒入適量的水,攪勻後用鐵模壓出一個個直筒型的蜂窩煤塊。每個煤塊都有垂直兩面相通的幾個孔洞,類似蜂窩,有利煤在爐內燃燒。黑煤就這樣默默燃燒自己,溫暖千家萬戶。
由於剛定型的蜂窩煤需要曬乾,所以除了雨天,一般住宅區街道都會有一攤攤黑色的煤塊擺在屋前。過路的人不會抱怨,因為這是家家戶戶需要的「寶貝」啊。
對黑色,人們也有另一種潛意識的認知。家喻戶曉的古代傳奇人物包拯,人稱包公,辦案時鐵面無私,不論權貴或庶民,只要觸犯律法,一律嚴懲,絕不寬恕,被譽為「包青天」,是正義化身。舞台上包拯的化妝面像,必定黑臉。也許,一臉黑色,更能表現他大氣凜然、絕不徇私的氣度。
從小孩子懂事開始,大家都知道一天中有日夜之分。白天上班上學勞作;夜晚休息恢復精神體力。儘管夜是黑暗的,尤其是黎明前,但正是這最黑暗的時刻,卻孕育着曙光,預示着光明的到來。黑夜把萬道金光的朝霞托出,然後隱沒於宇宙深處。
人生漫長的旅途中,不可避免會遇上像黑夜般暗淡的時候,不幸的人常說自己碰着「黑」。愛情失敗、工作不順或者身患重疾等等,都會令人感到悲傷。但不少人並沒有被困難和挫折嚇倒,迎難而上,努力奮鬥,重新迎來生活的美好。
有位朋友,去年喜滋滋給我們送來一封喜帖,說兒子準備結婚。誰料不到兩星期,他來電,聲音有點嘶啞,告知兒子婚禮告吹,其女朋友說交往時間太短,一時衝動做了錯誤決定。他嘆息道:「兒子痛心不說,我這副老臉往哪裏擱?」不過,沒多久,父子倆調整心態,終於走出心理陰影。前些天茶敘時,朋友高興對大家宣布,兒子和新女友去歐洲旅行結婚了。
從顏色的黑,到時光的黑夜,以至於人們意象中的「黑」,黑色有自身的貢獻,也作為對人意志的磨煉。它,是所有色彩中的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