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山,心裏有歡欣意思,大抵因為吃過不少那裏的核桃。有年還得了兩箱皮山石榴,果大、皮薄、汁多、色艷、核軟、味甜,堪稱其科屬之名品也上品也,讓人經年不忘。一方水土一方風物,熟悉了風物,就想去親近一下水土了。
沒想到皮山如此遙遠,離我家近萬里,距離烏魯木齊還有三千多里,御風而行,過橋涉澗、翻山越嶺,像是去朝聖一般。到了和田,皮山依然還在前方,車行不絕,一路平坦。人疑惑着,想去尋山的蹤影,未見一山,小丘也無,窗外連綿的是荒漠戈壁。
皮山得名因為先秦人樊仲皮,他承襲祖職,在周朝擔任卿士,後人稱其封地皮氏邑。秦始皇時,由於戰亂,皮氏一支向西遷徙,進入此地,稱皮山族,西漢時建城立國,史稱皮山國,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漢時被于闐國吞併,後來復國,三國時為皮穴國,北魏時為蒲山國。
皮山國實在太小,史書說他戶五百,口三千五百,勝兵五百人,左右將,左右都尉,騎軍譯長各一個……這樣的小國,老子應該喜歡吧,《道德經》是推崇小國寡民的。正所謂:小國寡民……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推崇無為,很多人也知道無為清淨,奈何俗世卻希望有為,難免聒噪。
在皮山的幾日,不湊巧,正是黃沙天,陰鬱沉悶,塵土瀰漫,像霧霾又像天地被一層麻布袋子籠罩住了一般。樹葉未動,地面也揚塵,細細的,像霧像粉像煙,一路捲起,撲到人的鞋面,便是薄薄的一層灰。人在室外待得久了,口舌唇齒隱隱有細沙的顆粒感。但是我很喜歡這一方蒼天厚土,覺得此地空闊、遼遠、雄渾、敦樸,有大文章況味,是《史記》是《漢書》,是跌宕的古風,是唐宋八大家文章。
皮山天地大,人也生得高大,男女皆健碩頎長,想像他們往日馬上馳騁,他們的模樣身影,還有當年的縱橫氣、英雄氣,不由得精神健旺。
皮山是有名的長壽之鄉,幾日飲食,似乎也見不出特殊,只能說這一方大地育人吧。不獨育人,更養物。村頭人家的玉米葳蕤一片;一樹棗子,束腰形,飽滿掛在枝頭,陽光一照,隱隱有粼粼波光;西紅柿好像不服輸一般在地裏瘋長,紅彤彤擠在一起;青色的核桃牛眼般大小,只待秋風催老,摘一個砸開,清脆爽口。皮山羊肉也與他鄉頗有不同,不聞絲毫膻氣,肥美豐腴,肉質極鮮嫩,同行有人不吃羊肉,也不由食指一動,忍不住大快朵頤。
走在皮山街頭村口,烏魯木齊是偏遠的,杭州是偏遠的,廣州更是偏遠的,所有的地方都是偏遠的。皮山有山,且是大山,喀喇昆侖山,又稱黑水之山、黑河之山。千百年乃至千萬年,那些流水傾瀉而下,其氣蒼莽,其勢郁蒙,一路奔騰,彌原淹野,滋潤得嘉禾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