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香港的雨\余乘桴

時間:2024-04-11 04:03:02來源:大公报

  香港淅淅瀝瀝的雨時常讓我想起故鄉重慶的雨。好像記憶中每個季節的重慶都有雨聲,從小刻印在腦海中的那股清涼感覺,無論走到哪座城市,只要下起雨來,那感覺便又湧上心頭。以前很喜歡下雨的時候躲在被窩裏,哪怕不起床也要賴在床上聽雨聲。彷彿因着那雨的緣故,被窩也顯得格外溫暖了,這時候難免少不了媽媽嘮叨起床的聲音,因着那雨聲,媽媽的語氣也變得分外溫柔,忍不住又賴了一會兒床。下雨的樂趣,小時候是有了慵懶的藉口,稍大點,到了大連讀大學的時候境況又不同了。

  又想起之前讀大學的時候在大連經歷的雨,或者說旅順的雨是我見過最任性的雨。有時候稀稀拉拉的傾盆而下,有時候細細碎碎得讓人心癢,或許是因為海風的緣故,總是難以判斷雨的來向,即便是你撐着傘,也極有可能全身淋透。於是這就讓我覺得南方的雨是不同於北方的雨的,中國太大,不同地域本就有着不同的風土人情,因着那不同的自然環境,雨自然也是不同,人的感受也自然是不同。

  小時候的雨是充斥着慵懶和泥土、樹葉清香的感覺。以至於每次試圖回憶的時候,想起的都是某個周末夏天的傍晚,在近郊的別墅裏,因為雨太大的緣故,所有的人都放鬆了下來,母親記掛了很久讓父親教她如何打麻將的事也擺上了日程。於是,我、母親、父親和幫傭四人便在一樓客廳的地方鋪上了一床涼席,在屋外噼哩啪啦的雨聲和微微風聲中,父親教我和母親如何打四川麻將。也許是這個畫面在我的童年經歷中實在過於美好,以至於每當我想要回憶重慶的雨時,那天的畫面就會第一時間浮現在我的腦海,涼席的觸感和竹篾的清新香味,雨刷刷落在屋頂敲打的節律,還有濕潤的空氣中,父親和母親溫和又恩愛的場景好像一直就定格在那裏。

  後來定居在香港,香港的雨季從春天開始發作,夏天一直持續到十月底左右。除了暴雨,每年大概還會掛兩三次八號或以上的颱風風球。各家為了防止窗戶在颳風的時候被吹損,還會用膠紙貼上叉或米字,不少商戶也不例外,算是香港暴風雨天裏的一大特色。

  剛來港的時候住在大圍,每天都會從新翠邨前的一排排綠樹前路過,然後上八爪魚橋,再去返學。所以在剛來香港的時候,每當下雨路過那條必經之路,那股泥土夾雜着樹葉的味道,讓我總是想起記憶中重慶的下雨天,在初初到港沒有任何熟人朋友的時候,這隱約中帶着熟悉的味道確實激起了我一定的歸屬感。

  時間久了,發現香港的雨很少是綿綿細細的,也很少像少女的脾性捉摸不定,它堅決又利落,下起雨的時候就是顆粒分明地來,並且持續性地落好一陣子才會停歇,絕不會像鬧彆扭或估計耍脾氣的小孩,間歇性在消停和折騰中讓你把握不了出行的時機。而雨鞋和雨傘在香港是不可或缺的,在歐洲下雨的時候,發現街上許多人常不會撐傘,但這在香港可不行,那雨勢分分鐘讓你投降,加上空氣濕度大,淋雨之後也更容易感冒生病。

  後來在九龍和港島工作之後又發現,上面對於雨鞋和雨傘的論調可能又要打折,因為香港的騎樓以及不同大廈或商廈之間的廊橋都可以避雨,反倒對許多往返寫字樓和地鐵站的打工仔來說,雨傘也並不一定是剛需,尤其是本身可能住在地鐵上蓋的人來說,在許多的點對點之間,可能全程都不撐傘也不會淋到雨。香港又被稱為海綿城市,因為它針對雨季的排水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堪稱優秀,一個城市因着本身雨的特色而造就另一個城市管理的奇跡,也可以說是讓香港成為福地的一大助力。

  我其實是一個喜歡聽雨,也喜歡在雨中漫步的人。大概是因為生性浪漫,便覺得雨自帶詩意屬性,在雨中漫步的時候,被雨包裹起來之後,人便有了難得的高度專注和對四周更敏銳的感觸。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喜歡香港的雨,無論撐傘或者不撐傘,雨落下的時候,整個城市都變得安靜了下來,與平日裏燥熱和浮華形成了一個對比,沖刷了城市日夜勞作不停的疲憊,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另一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